分享

王阳明:不要怕事,只管去磨

 新用户21388NGI 2021-07-09
王阳明:不要怕事,只管去磨

在王阳明向陆澄阐述完“心如明镜”之后,他又说:“制作礼乐是圣人的事情,但是只有周公做了,而尧、舜、禹为什么不做呢?孔子删述《六经》以教育万世,这也是圣人能够做到的,周公为什么又要等到后世的孔子来做呢?由此可以看出,圣人遇到一定的机遇,才会有所作为怕就怕镜子不够明亮,不怕镜子不能照映出所照之物。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就是用镜子去照映时事,圣人随感而应,而学者却又必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不只怕内心不能照物,不心担忧明镜般的心无法穷尽事物的变化发展。”

陆澄又问:“这样说来,那么程颐先生所谓'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道理在其原始的状态下,就已经具备了’的说法,又该怎么理解呢?”

王阳明回答说:“程颐的说法是对的,天地万物的道理很简单,只不过后来的人没有好好理解,也就有了毛病了。”

王阳明反复强调,一定要让内心这面镜子保持干净,如何做到呢?

功夫只有一个,那就是事上磨炼。

王阳明:不要怕事,只管去磨

陆澄在老师的调教下,每有收获便高兴不已,王阳明提醒到:“我与你的交流,不能因为稍微有些收获,你就以为只有如此而已。即使再交流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没有止境。这就如同周文王一样,'不懈地追求善道,就像从未见到一样不满足’,达到这种孜孜不倦的境界,就差不多了。”

陆澄便按照老师的教诲,每日做功夫,特别注重静坐、静养,但是一遇到事来,心又散乱了,无法集中精力做事情,于是他再请教老师:“每当我平静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功夫也好做,但一旦遇到事情来就不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阳明说:“这是由于只知道在平静中修养,却没有在克己功夫上用心的缘故,这样遇到事情就会乱,就会觉得原来的思路不管用了。所以啊,人必须在事上磨炼,不要怕事,只有不断在事上磨炼自己的内心,才能立得住,才能做到'平静时亦有定理,行动时亦有定理’的境界,如此,方能'心如明镜’而应对万物。”

王阳明:不要怕事,只管去磨

关于事上磨炼,《传习录》上有两个小故事。

第44条,陆澄在鸿胪寺暂住之时,有一天一封家书送到,说他的儿子病得很严重,陆澄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堪忍受思子之苦。

王阳明开导他说:“这件事,正适合在事上磨炼啊,错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又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这种时候磨炼自己。父亲爱儿子,那是天经地义,自然感悟非常深厚,然而天理也有它自己中和的地方,如果越过这个中和之处,就是私心了。大多数人在此时都认为应该按照天理、按照内心的诉求去忧伤,可以如果忧伤过度,其实已经陷入了'心里忧患,不能纯正’的地步了。七情六欲,人皆有之,过分的多,不够的反而少。过了一些,就不是心的本体了,必须要调整适当才对。再比如父母有疾或过世,做儿女的哪个不伤心?该哭时就好好哭,该尽孝时好好尽孝,不必压抑自己的情感,圣人也并不是要强制压迫人们天生的情感,只不过天理本体,自有它的分寸限制,不能超过。人如果明白了这个心体,自然就不会增减一分一毫了。”

第123条,有一位学者得了眼疾,每天愁眉苦脸,十分忧虑,王阳明说:“尔乃贵目贱心。”意思是这就是修心的最好时候,眼睛固然有疾,那也一定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怨不了任何人,光忧伤没有任何用,反而把自己的内心搞得很低落,应该在“眼疾”这件事情上磨炼自己的意志,强大自己的内心,针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乐观而又开朗。

王阳明:不要怕事,只管去磨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王阳明讲的在事上磨炼,要追寻“本心之明”,要达到本心的中和状态,实际上,这很难,比如上面说陆澄儿病、学者眼病等,这些人情百态,如何找到那个“中和”的状态,适可而止,对于人的修为来说,能拿捏得当,相当难,难怪王阳明会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以上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