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精选(8)

 条山石头 2020-07-26

《传习录 上》一一八

梁日孚问:“朱熹认为居敬和穷理是两件事,而先生认为两者是一件事,为何?”

王阳明先生说:“天地之间只有一件事,何来的两件?如果从万物分殊的角度来看,《中庸》说‘礼仪有三百条,威仪有三千条’,又何止两件事?你且说说看,居敬是怎么一回事,穷理又是怎么一回事?”

梁日孚说:“居敬是存养的功夫,穷理则是存究事物的道理。”

王阳明先生说:“存养是存养什么呢?”

梁日孚说:“存养是存养心中的天理。”

王阳明先生说:“如果是这样,那存养也就是穷理了。”王阳明先生接着问,“你再说说如何穷究事物的道理?”

梁日孚说:“例如侍奉双亲便要穷究孝的道理,辅佐君主便要穷究忠的道理。”

王阳明先生说:“忠和孝的道理是在君主和双亲的身上,还是在自己的心上呢?如果在自己的心上,也只是穷究自己心中的理罢了。你且说说看什么是敬?”

梁日孚说:“专一就是敬。”

“怎样才是专一呢?”

梁日孚说:“好比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做事便一心在做事上。”

王阳明先生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喝酒便一心在喝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这是追逐物欲,怎能算是居敬的功夫呢!”

梁日孚向先生请教。

王阳明先生说:“专一的一指的是天理。专一便是一心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专一,而不知道一就是天理,有事时就会追逐事物,无事时就会心中空空落落。只有无论有事无事,一心都在天理上用功才可以。所以居敬也就是穷理。就穷理的专一之处而言,便称之为居敬;就居敬的精密之处而言,便称之为穷理。并不是在居敬之外还有个穷理的功夫,在穷理之外还有个居敬的功夫。两者的名称虽然不同,其实只是一个功夫。好比《易》中所说的‘恭敬可以使人的内心正直,道义可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恭敬就是没有事情时候的道义,道义就是有事情时候的恭敬,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件事。例如孔子说‘以恭敬之心修养自己’,便不需要再说道义了;孟子说‘积累道义’,便不需要再说恭敬了。如果能够领会,随便怎么说,功夫都是一致的。如果拘泥于词句,不知道功夫的根本,就会支离破碎,功夫也没有下手处。”

梁日孚问:“那么穷理为何就是尽性呢?”

王阳明先生说:“心的本体就是天性,而天性就是天理。穷尽仁的道理,就是要使得仁达到极致;穷尽义的道理,就是要使得义达到极致。仁与义是人的天性,所以穷理就是尽性。如孟子所说的‘扩充恻隐之心,仁的作用便会源源不竭’,这就是穷理的功夫。”

梁日孚说:“程颐先生说‘一草一木也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能不仔细研究’,对吗?”

王阳明先生说:“‘要是我就没空去做这个功夫。’你姑且先去修养自己、体会自己的性情,只有先穷尽人的本性,然后才能穷尽事物的本性。”

梁日孚猛然有所省悟。

解评:王阳明先生说达到心体的本然状态就能更好洞察天理,徐爱比喻说圣人的心体就犹如明亮的镜子照物清晰,想要去穷理,想要去解析现世中数不尽的事情和事物,实则呢?对不对都是胡来的,没有这个本然的心体、明亮的镜子,所去穷理、照物和解析事物更能引发私欲而已,穷理真正追求的正确性早都忘了,所以先生的学说一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实则是想后世的人能够用心打磨好光亮的镜子,而不是去随意使用没打磨好的镜子,先穷心,再穷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