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写下遗书到公布的这一个小时,他原本可以找到解救自己的办法…

 kibcat 2020-10-28

文|倩

前几天,一位大连理工化工院的研三同学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20年似乎冰冷又绝望,不仅是读研读博的朋友,因为疫情的原因有很多朋友面临着工作的调动,薪资的缩水......

各行各业都有着各自的不易,但是大家往往都存在着一个问题——越来越不快乐。

也有很多朋友在后台问我,怎么办,工作好痛苦好焦虑想辞职,实验做不出成果想退学,毕了业找不到工作想不开.....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怎样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深渊......

情绪并不分好坏

实际上情绪本身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果着眼于“我不能抑郁、我不能愤怒、我不能焦虑”那么带来的只有挫败感。我们只能尽量减少这些情绪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焦虑不安、生气、开心......每一个情绪对我们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焦虑可以提示我们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做好准备。你看换个角度看这种“焦虑”情绪,它是不是就是一种“好”情绪了(实际上情绪并不分好坏)?

这就是一种“正念”的想法。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压力和情绪困扰,它并不对自己的“焦虑”产生评价,只认为这是一种情绪而已。

简而言之,正念就是一种,察觉到自己正在焦虑、抑郁并接纳的过程(想想你平时如果出现不开心的情绪,是不是会觉得这种情绪不好,并产生自我怀疑)。

由此你可以看出正念的三个要点,即当下、觉察、接纳

当下

要知道,像你经常思考的这些问题

老板上次组会批评了我怎么办?

早上我迟到了,扣钱好难过。

这次回家我又被催婚了,好烦。

或者是

我要延毕了怎么办?

我月末没有业绩怎么办?

我将来没有人跟我共度余生怎么办?

这些事情一般是源于过去的,或者是未雨绸缪的。我们内心的痛苦,正来源于此,不是事情本身带给你的痛苦,而是你自己的感受,正在一遍又一遍折磨着你。

正念,要求你把感受带到现在,专注于当下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正念的练习,就在当下,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

你正轻松坐在椅子上,或者躺着。

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抛弃你脑子里的工作学习和一些琐事。

只专注于自己的一呼一吸,不用调整自己的呼吸,让呼吸按照自己现在的样子存在就好。

你感觉自己正在一呼一吸,均匀又悠长,当你放松下来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觉察了。

先感觉自己的左脚底板,觉察它,并把注意力放在左脚底板,体会脚掌与地面接触的感觉,可能感觉脚掌有些地方很凉,有些地方发麻,或者什么感觉都没有,这些都很正常,我们并不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觉知,只是静静地感受。

你可以对它说声谢谢,感谢它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撑。

如果你准备好了,就可以开始感受右脚掌、左脚踝、右脚踝,直到大腿、臀部、手臂、脖子、头部.......

你可以放下手机,来一次身体扫描,可能你还没有好好感受你身上的每个器官,这么多年来,它们一直默默无闻发挥自己的作用。现在正是一个机会,你可以觉察到它们并说声谢谢。

察觉与接纳

正念的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是要点都是一样的。

觉察当下,可以是呼吸,可以是情绪,可以是身体感觉。

这里的察觉是指不带任何主观因素的察觉,尽可能不受自己的好恶、意见、想法所牵制。

我们现在只是带着这种觉知观察身体,当我们将正念带入生活后,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总是不断地对事物分类并贴上标签。

我评价某些人事物是“好的”,仅是因为我对他们感到愉悦。我抱怨某些人事物是“不好的”,因为我对他们感觉不好。

如果我们想要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第一要务就是能觉察这种自动评价的习惯。

如此我们才能看穿自己的偏见与恐惧,也看到偏见与恐惧如何支配我们,之后才能从中释放自己。

比如,在上述的练习中,你心中升起“这真无聊”、“这根本没用”的想法,这些其实都是评价

当这些想法浮现时,首先要明白这些都是评价性的想法;其次提醒自己先搁置这些评价,只要单纯地观察心中所浮现的一切;然后继续全心全意地觉察呼吸。

接纳,就是不管我们觉察到什么,不管自己是不是有跑神和瞌睡,不管自己有不开心呢,我们要学习去允许和认可。

如果头疼,就接受自己头疼;如果焦虑,就接受自己的焦虑。

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消耗很多能量来否认或抗拒已经发生的事实,因为我们总希望事情能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但这只是制造更多的紧张与压力。

但是接纳并不表示你必须对现况满意或只能宿命的顺从容忍。它单纯代表着你愿意看到人事物的真实样貌。

不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你不会被自己的评价、恐惧或偏见所障蔽。对于所感受到一切,都抱持涵容与开放的态度,因为这就是当下的存在。

当你学会了身体的扫描,就可以开始更加进阶的正念练习了。

刷牙、吃饭、行走、实验......你感受自己生活的每一秒钟,而不是在刷手机中忽略了一菜一蔬的美味。

当那时,你会看清这个世界虽然也有不美好的部分,但也用力去拥抱它。

图片来源

ins@juliemontagu

参考文献来源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正念实验室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