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十九: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原文】

陈臻①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②一百③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④,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⑾也。无处而馈之, 是货⑿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⒀乎?”

                                 ——《公孙丑下》

【注释】

①陈臻:孟子的学生。

②兼金:成色好的金子。因其价格双倍于普通金,所以称为“兼金”。兼,加倍。

③一百:一百镒(yi),即两千两。镒为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                                                                                                                                                         

④薛:春秋时国名,但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已被齐国所灭,成为齐国靖郭君田婴的封地,在今山东省滕州市。

⑤将有远行:指当时将离开宋国而去魏国。

⑥赆:音jin,赠送远行者的礼金,又称“程仪”。

⑦辞:告诉。

⑧戒心:戒备意外之心。据赵歧注,当时有人欲加害孟子,所以孟子有所戒备。

⑨为兵馈之:为了兵备才以金赠送之。

⑩若于齐:至于在齐国。若,至于。于,在。

⑾未有处:没有出处,引申为没有理由。

⑿货:动词,收买,贿赂。

⒀货取:用金钱收买。取,收买。

【译文】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成色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呢?

评析

本章孟子答陈臻之问,指出君子在什么情况下当受,在什么情况下当辞,都要以义为依归。

陈臻之问,在形式逻辑上叫做“两难推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二者必居其一孟子的回答则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他认为,由于当时的情况不同,前日的拒绝和今日的接受都是对的;接受要根据礼义,要有正当的名义;合于义的,虽少不辞;不合于义,虽兼金不受。孟子发问道:“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这句犹如暮鼓晨钟,令人警醒的发问,道出了君子把维护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的心声。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强调君子要“义然后取”, 取之有道。孟子在这里所坚持的,正是儒家的这一重要原则立场。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考验,对外开放的考验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以至于公民,都是尖锐而严峻的。在金钱等物质利诱面前,是还是不受,还是不辞,的确是一块人格尊严的试金石。孟子关于“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的发问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借鉴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