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背子

 真学以致实用 2020-10-29

背背子----黄土地之歌(14)

    我家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里住了十多年,我在那儿渡过了童年、少年,直到青年。那儿纯朴的风情,厚道的民情,给我留下了永远不可忘怀的思念,每每回想起在那儿渡过的日日夜夜,仍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儿的风俗习惯,在那儿经历过的事,还历历在目,好象刚才发生过的一样。现在,社会发展了,生产队也不存在了,许多事情现在都没了,有的也变味了,这就更加深了我对那儿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回味,用文字把它们留下来,也是一种念想,也好让年轻人了解我们是怎样渡过那个经济落后、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的。

 

               背背子

    背背子,现在对许多人来是个陌生的的词,对不少农村的年轻人来说也不是很熟悉的了。但是,对我们生活在那一块地方的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背背子,实际上是一项农活,就是靠人力背把收割的庄稼从地里背回来。我们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个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山村,沟窄,坡陡,那时生产队也买不起架子车,就是想买也要由公社分配,那时的物资是很贫乏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由于山路不好走,人们一般不习惯担,于是,一切要运输的东西不是靠牲口驮就是靠人背。

    背东西,是当地农民祖辈练就的硬功夫。背上东西走山路方便快捷,累了往土圪塄上一放,或往土崖上一靠就能歇一歇,要是担的话就没那么方便了,山路上有时连个放担子的平地方也没有,再说担上东西走羊肠小道也不行,东碰西碰的。长此以往,一切东西就靠人背了。

    需要背的东西很多。春天,要种地了,粪要靠人往地里背,牲口送粪主要是送路远的,近些的就主要靠人背了。用柠条编的粪篓子,扁状的,能装个七八十斤,用麻绳一套,往两个肩膀上一挂就行,也挺方便的。春耕期间,妇女和大姑娘、小伙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背粪,二三十号人,一走一长串。一个小队一串,几个小队就是几串,往不同的方向来来回回,阵势也很壮观。收了工,人们则是给自家自留地里背粪,那则是一俩个人了,阵势虽然没了,但是粪篓子则是变得满满的了。人们哄别人却不哄自己,给自己家干活还是不偷懒的。

    山村里需要背的东西也太多了,给生产队的牲口挽草要人往回背,给自家砍柴要人往回背,自家地里的庄稼要人往回背,生产队分粮食要人往回背,自留地里的山药、萝卜、蔓菁要人往回背,就连秸杆、山药蔓这些烧火、喂牲口、喂猪的东西也都要靠人来背。背出去,背回来,背东西已成为一种很重要的体力活了。

    但是,最累人,也是最令人欣慰的是从地里往场上背庄稼了,当地人叫背背子。割了谷,挽了糜子,或收了什么庄稼,收工时,一人一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已精疲力尽,肚子也在咕咕地叫,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了,但还是大大地背一背,尽管又饿又累,心里却是甜的,受了一年了,不就是为了个好收成吗?自从秋收开始,生产队就在每天早上安排背背子了,每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男劳力们就起来背背了,早上背背子是另外有工分的,要看地的远近,远的背一趟,近的背二三趟。婆姨们则在家做饭,男人们背完了,饭也熟了,吃了饭才正式上工。有时,晚上还要加班背背子。人们劳累了一天了,天黑了才能回来,吃罢饭,还要背一趟或二趟。收完了,要赶紧往回背,这可是人们一年的劳动成果啊。在山村,背背子贯穿于整个秋收过程,越是丰收年,背背子的任务就越重,可人们的心里也就越甜,越高兴,劲也就越大,信天游也就喊得越响亮。长此以往,年年如此,人们被压弯腰,压驼了背,但还得一直下去,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背过来。

    到后来,修好了道路,有了架子车、又有了拖拉机,人背的也就少了。再后来,退耕还林还草了,远处的山地坡地也都不种了,也就不再用人背了。背背子也就成为历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