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印作业的第115方,汉印的满白印式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5方,就是这方:

(军司马印)

这方印的大小是横宽2.2厘米,竖高2.3厘米。老办法,还是用2.5见方的石料来临摹,临完处理好边界就可以了。

相同印面内容的印,我们在前100方汉印里有一方,只是那一方明显还不够“满白”。

(汉印军司马印)

满白式就是白文笔画刻粗,使红地仅留一线,猛然一看,几乎满白。但要注意粗肥的笔画要遭劲有力,转折自然,不能臃肿板滞。

关于满白印,有两点要说一下:1、满白是经典印式,甚至有一大部分旧的篆刻人认为,篆刻经典印式,白文就是“满白”印式,朱文就是细朱文。这当然是以偏概全了,早期印人在篆刻探索中,朱文刻粗,白地仅留一线的刻法很少成功的范例,因此在经验主义的思维限制下,认为刻印应瘦朱肥白,就是相对说来,朱文宜瘦,白文宜肥。甚至现在网上还有这样的课程,认为,刻白文印 ,就是满白,刻朱文印,就是细朱,把篆刻艺术的印式形式绝对化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篆刻是艺术,艺术不是数学公式,不可能那样死板,只要我们多看汉印丰富的形式样本(几乎后世所有的印式样本,秦汉印以及之前的印章形式里都出现过了),再看一些名家的(例如浙派陈豫钟等人)的细白文印,再看看一些名家(如吴派创始人吴昌硕的)粗朱文印,这种错误观点的错误就不言自明了。

(陈豫钟刻“文章有神交有道”)

(陈豫钟刻“陈豫钟印”)

(吴昌硕刻“须曼”)

(吴昌硕刻“人生只合驻湖州”)

显然,细白文和粗朱文同样可以表达丰富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感。因此初学篆刻脑子里不能结壳固化。篆刻的艺术形式,即所谓的印式,远不止单调的几种,也不是简单的给绝对化的解释可以说得清楚,“诗无达诂”,篆刻艺术也同样无“达诂”。

2、认为满白印易入手的观点也同样是错误的,满白印在程式化操作之下,也会渐渐失去艺术的偶然性,一方白文满白印,一旦陷入打好格子,把四个字等重量的反写放入相应的格子里,以基本刀功完成就算完成了一方作品了,其实,这只叫“刻印”不叫“篆刻”。如果我们是冲着艺术这个方向来的,就不能满足于满白文印的程式化操作。

满白印一般两条白色线条之间的间隙基本上就等于细朱文印的线条粗细,满白印在视觉观赏上很容易混沌产生朱文线条的审美感觉,这正是满白印的审美特色。

回到今天这方作业,1、临摹时要注意图中标示的部分是并排笔画叠加后产生的残破并笔,不能刻成故意的连结。标示出来的满白白地不是笔画。2、注意印章边界由于金属铜内挤而形成的线条感觉以及铜质金属与石料会对线条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既要表现出现条的浑厚、敦实,又要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臃肿,疲软。

(并笔紧密造成的微残,不是笔画)

也可以思考一下,满白印留下的红地,为什么会形成愉悦的审美体验,为以后充分理解“以白当黑”做思维上的准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