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吴昌硕的“钝刀硬入”说说工具、刀法、印风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昨天写石鼓文,顺带提到了一代篆刻大师吴昌硕,于是有印友在后台留言说,布丁,介绍一下吴昌硕的刀法吧。其实关于吴昌硕的刀法,我最认可的话就是陈巨来在他的《安持人物琐忆》里提到吴昌硕时,吴昌硕自己讲自己的刀法时说的话:“我只晓得用劲刻,种种刀法方式,没有的。”因此,印友问到吴昌硕大师的刀法,我就以这一句回答他,对于市面上偶有《吴昌硕的刀法研究》之类的书,我也一向不喜欢,也不提倡印友们买(当然,不是指吴大师刀法不厉害),跟他们说,还是把吴昌硕大师的印谱买一本,踏踏实实地一方一方仔细看看,比啥都强。

(吴昌硕画像)

其实刀法无法的话,并不是吴昌硕最先提到的,稍稍早一些的浙派篆刻家、“西泠八家”里的最后一位大师钱松,也说过类似的话:“篆刻有为切刀,有为冲刀,其法种种,予则未得,但以笔事之,当不是门外汉。……”(“蠡舟借观”边款)以刀立派的浙派,到了最后一位钱松先生这里,反倒不强调刀法了,这是不是怪事?显然不是,他这里的不讲刀法,其实是刀在他的手里已经如从心底里长出来似的,刀由心出,法由心生,手刀合一,心刀合一了。

关于刀法,沈野的《印谈》谈到:“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痀瘘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字法、章法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完成,而刀法似乎只能通过长期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掌握,这显然是有道理的。

提到吴昌硕大师的刀法,后世最经常说的是这四个字:“钝刀硬入”。

(刀开刃的角度决定刀具的利钝)

“钝刀”前面我们解释过,不能简单理解为刀锋“钝”,而是指刀具的开口角度大(如上图箭头所示),因此 ,相对于刀具的开口角度小的薄刃刀“钝”一些。“硬入”指的是他用刀的方式,就是硬生生的把钝刀切入石面,因为刀钝,用要非常大的腕力(无数的资料证明吴昌硕腕力惊人),于是我们会想,吴大师为什么不换一把锋利的刀呢,那样多省力气。同时代的大师里,还真有用薄刃快刀的,就是黄牧甫。我们分别看看他们的作品:

(吴昌硕刻”雷浚“)

(黄牧甫刻”古槐邻屋“)

同样是白文印,同样是正章,但差别很大啊,吴昌硕大师的是纯写意的线条,乱头粗服,苍茫浑厚;黄牧甫大师的是纯工笔的线条,光洁无伦,精细工整。

两位大师,同一个时代(吴昌硕先生比黄牧甫先生大5岁),选择了不一样的作品风格,因此,他们也分别找到了适合于自己作品风格的刀具,当然,同时也选择了不一样的刀法。吴昌硕大师以钝刀直切下刀,在钝刀入石之际,因为刀钝,需要克服石料产生的阻力,就需要较大的力气,而较大的力气也使石料产生自然的崩溅脱落,出来的线条,当然是斑驳苍老的,像斑驳苍茫的古碑断碣,像古金烂铜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之后形成的自然特征。正是由此形成了吴昌硕苍古浑厚的写意式印风。同样,黄牧甫大师因为要塑造的线条是光洁平滑的,那他必然要选择入石更轻松的薄刃快刀冲刀入手,入石更轻松,石料因为刀具锋利,形成的线条是光洁的,是断金切玉的整齐,也由此形成了黄牧甫光洁平整的工笔式印风。吴、黄两位大师印风的形成,跟他们选择的刀具关系紧密。

(江湖经验:百练钢的屠龙刀也不是雄霸天下的必备品)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篆刻刀具的文章叫《我是不是要买把屠龙刀了》,提到过不同的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刀具,今天又回头说刀具,是因为最近新认识的朋友里有太多问到刀的问题,只好再强调一下刀具的选择,跟自己选择的印风也是有关联的,一个篆刻初学者选择刀具,需要明白这两条:

1、充分认识刀具与印石的物理关系,多刻,自然就会明白,刀具与石料以及用力大小、用力角度的物理关联,至于你是不是要跟吴昌硕学习,买一把钝刀,全看你自己的审美取向;

2、利用好手中的刀具,最简单的刀具是可以刻出好作品的,你手里目前有的这把普通的刀,照样刻出优秀的作品,因此不必非要在刀具上纠结。

而对于印风的选择,是未来的事,需要印人在建立自己高品质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勤奋练习,勤奋读书,充分体验感知生活,不要期望着有人告诉我们几句刀法秘诀,从此我们就成了艺术大师了,张无忌从白猿肚子里得到江湖一等一的《九阳真经》之后,也需要在山谷里练了好多年才能出山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