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邓石如“灵石山长”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方邓石如的印。

前文说过,邓石如是中国篆刻史的转折点,从邓石如开始,中国的篆刻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其重大意义主要在于印人们的文字取资范围从古代玺印中中走了出来,印人们再也不局限于旧的文字字法,而是可以以自家的书法入印,印人们都应当知道:这是空前的大解放!

但这种解放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你要想真的运用“书从印出”的创作模式,就必先写一手好的篆书!邓石如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邓石如像)

一、书法卓绝的篆刻大师

邓石如曾经自己记述自己的书法历程,称:“初以少温(李阳冰)为归,《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鼎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残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暇辄求规之所以圜,与方之所以为矩者以摹之。”(据吴育《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中华书局影印本)

他对书法的学习是专心致志的,这一点,他要强过赵之谦、吴昌硕,邓一生以布衣而终,几乎从未混迹官场,做过幕僚,时间也很短,他太不合群,不会迎来送往的人情世故。他生活中唯一用力的方向就是书法篆刻,一旦开始学习,就是“闭户数年”,这份寂寞的笨功夫,其实是任何一个成功艺人的成功理由。赵之谦评价邓派书家的天分和后天努力时曾说:“邓天四人六,包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这三位都是人力大于天份的书家(包是包世臣,邓石如弟子,吴让之是包的弟子,你看,后两位天分都不高,但用功更勤,所以都成了传世名家)。

(清代汤禄名绘《邓石如小像》)

邓石如练字下苦功的记录屡见于各种记载,比如:邓石如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八年,这八年间,他“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其中前五年专攻篆书,后三年学隶分;他曾手书《说文解字》20本,半年而毕;他曾数次临泰山、峄山,每每在刻石下细心揣摩,必至“扬扬有喜色”才会离去,真是乐在其中。

据说他是一个气刚力健,体魄强壮的人,甚至“能伏百人”,登庐山曾“八日绝粮”,即便如此,他仍能在夜间投宿时“研墨盈碗,纵笔作径尺大字,墨尽而眠。”古语说:“暴学三年,天下横行”,邓石如就是这样的暴学:一写就是一整天,一写就是三五年!

(邓石如书法举例)

功不唐捐,邓石如的书法终于大成,被户部尚书曹文埴称为“四体书国朝第一”(一说包世臣语),篆书更是被康有为称为“集篆书之大成”者,紧接着他又将篆刻与书法融会贯通,将他的篆书优势运用到了篆刻创作中,将前人提倡的“笔意”(主要是朱简一路)真正落到了实处。由此,邓石如的朴茂雄浑、刚健婀娜、率真洒脱的篆书风格也促成了他同样的篆刻风格。

二、邓石如的家乡和名人辈出的邓氏一门

邓石如的家乡在安庆城北三十里许,有大、小龙山延十数里,凤凰溪相绕其间,地此人称“龙山凤水”,邓石如的多方印作跟这里相关,比如“家在龙山凤水”、“四灵山水”,还有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一方“灵石山”。

(邓石如:灵石山长)

邓石如对他的家乡的热爱之情不仅表现有作品之中,也表现在他的字号中,除了“完白(皖的拆字)山人”之外,还有“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等。

人杰地灵,龙山凤水之间人文荟萃,这里不仅出了邓石如这样的书法篆刻大师,还出了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邓石如之子邓传密(字守之),子承父业,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邓石如曾孙邓艺荪(字绳侯)是清末民初教育家,民国安徽省第一任教育司司长;邓石如五世孙邓以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邓石如的六世孙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他成功设计了中国原子弹、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

(小龙泓洞前的邓石如像)

西泠印社小龙泓洞前,有一尊邓石如的立像,这是后人对他的隆重纪念,他值得这份纪念,邓石如的贡献不止于书法篆刻,邓氏一门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贡献卓越!

三、精熟汉印是根基

首先说明:我们选这方印来说,是因为这一方印是邓石如从汉印转向印从书出的过渡作品。这方印最早见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这一年邓石如34岁,那么,刻这方印时,邓石如应当还不到34岁,这当是他的早期作品,此时,他的书法还没有后来巨大的成就,篆刻也还在鬻印换米的级别,所以,他的基础仍然是汉印,这几乎是所有成功印人必经的道路。

一提到邓石如的“印从书出”,就想到他高妙的篆书书法,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不能因此就忽略了他篆刻成功的另一个基础,就是扎根汉印,看今天的这方印:

(汉印底子下的邓印)

如果不细加审视,这就是一方标准的汉白文印嘛,全局来说,是汉印的匀满印面、排叠均匀的结构,字法方面是汉印的缪篆字法,章法方面又是汉印的交错咬合(加长的“灵”、加长的“长”在印面中心咬合),汉印的斜角呼应(“灵”与“长”的对角繁密、“石”与“山”的对角稀疏);线条是汉印雄健浑厚的中锋线条……

所以,篆刻学习的第一要务,还是多多临摹汉印,这是篆刻的“入门功夫”!

三、邓石如的“新东西”

当然,既然是邓石如,这方印里就自然还有他探索的内容:

1、将缪篆“圆”化

在这方印里,乍一看之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标准的缪篆,但如果细细端详,就会发现,每一个字都被邓石如大师改造过了,“灵”字下垂两笔转弯处的两个肩膀被“圆”化了,“石”字的左肩、“口”部的四角有三个角被圆化了,“山”字的两个下角被圆化了,甚至内部的中竖向左向右的两笔也被圆化了,“长”字更是被圆化得彻彻底底……如图:

(被圆化的地方)

为什么做圆化处理,方方正正挺端正不是很好吗?嗯,这当然是大师出于自己的考虑,我们认为只能是求得文字的柔媚婀娜,使印面趋向审美中和,因为大师并没有一味圆化所有的元素,印面中还有方的成分,比如“石”字“口”部左上的方角,“长”字最后一笔盘折处的转弯,长字上部第三横的方笔收束,还有还有,还要加上印面四框的方形基础。如果说,圆化很有创意,那么,这些留方也很重要,一味圆,就会使印面走向臃肿,失去端正平直之态,所以我们在篆刻中经常追求“方不方圆不圆”的状态(实际上,这也是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一种状态)。

2、改变了线条的粗细均匀状态

初学篆刻,烦恼的通常是线条刻得不均匀,但这一方印,线条明显是经过人为的粗细调整的。这一条不用上图,一目了然。

这种粗细变化,当然是依托于毛笔篆书书写的轻重缓急的笔意来调整完成,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笔意,这方印就变得既有“石情”又有“墨趣”,成了“刀笔兼具”的妙品。

这种粗细变化,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因为稍有不慎,得出的效果就是混乱,失去篆书特有的匀齐之美。那么,怎么做到既调整了粗细获得了变化,有没有窍门呢?实际上,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认真学习篆书书法,认真体会篆书在书写中的粗细变化。

所以我们说,篆刻学习的又一要务,是加紧篆书学习,否则离开字典,就不知道如何创作了。

3、章法上的疏密强化

邓石如的又一贡献在于疏密,这一点虽然后来被赵之谦强化,但最早发源于邓氏。邓石如对六朝碑版曾有的“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之论(包世臣《论书上》)深有体味,他将此论运用到篆刻的章法中,由此造成印面强烈的疏密对比,形成视觉冲击力,这样的作品常常令人眼前一亮,比如这一方印:

(疏密变化)

“灵”字和“长”字依照字形,当然可以上下拉得更长,因为那样更好布排线条,但如果那样做,“山”和“石”的地盘就会被挤压得更狭小,这不利于这两个字外的大面积留红,于是邓石如大师给“山”和“石”留出了足够大的空间,如果说山字是字形使然,那石字口部上端的留红则是明显人为“经营”出来的,为什么要经营这一块留红,道理很简单,山字处有两个竖向留红,“石”这里需要两个“实力相当”的横向留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