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三线医疗队在宁国浪荡坞

 宣城历史文化 2020-10-31

小三线医疗队在浪荡坞

顾月明

微信版第741期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上海在皖南山区建设了小三线。我们上海后方古田医院就建在安徽宁国县胡乐司的祠堂坞山沟内,主要为地处宁国、旌德和浙江临安的上海小三线单位的卫生健康事业服务。医院除了二里路外的胡乐司小集镇外,方圆二三十里内没有其它城镇,也没有医院,所以当地农民也会前来我院就诊。

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精神指示下,我院也根据上级组织和地方政府要求,组成下乡医疗队,深入到更加缺医少药的偏远山村巡回医疗。曾先后前往宁国县方塘、板桥、东岸、高村等深山老林,也去过更远更偏僻的歙县深渡等山村。

1975年下半年至1976年,我院组建下乡医疗队,去离医院二十几里的宁国县鸿门公社立新大队,驻扎在浪荡坞(第四生产队)。下乡医疗队是分期分批下去的,一般每期一个多月,一期接一期,人员每期轮换,驻扎地方不变。

队员由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同时还有上海第二医学院76届见习学生(我院有带教医学生的任务,学生有下乡开门办学安排)和带教医生参与。吃住就在大队赤脚医生卫生室,一日三餐由医疗队员自行采购烧煮洗刷,学生也轮流参与。住宿男、女各一间集体宿舍,上下铺双层铁床睡觉休息。

当年医疗队驻地卫生室兼住房

医疗队平时3~4人为一组,分为二组:一组跟随大队赤脚医生周光明巡回医疗,也有单独出诊的,一般都是远离住处的其他山沟村庄;一组跟着老药工(老三)翻山越岭去采挖中草药,一般都要走几里甚至几十里路。采回来的中草药先要分拣,再到沟溪里清洗干净,然后凉晒干,就可以给病人配药用了。

外科姚培炎医生,内科丁学屏(中医)医生,小儿科刘德菊医生等都参加过医疗队。丁学屏医生在去5小队巡回医疗时,碰到一位长年头疼失眠的俞姓女村民,问诊切脉后,丁医生给她开了处方中药服用。这期医疗队结束丁医生回院后,俞女士又到医院找丁医生就诊,丁医生又开中药让她继续服用,先后服用了28贴中药,俞女士的头疼失眠病完全全愈,至今88岁高龄未曾复发,感念甚深。

姚培炎医生和学生一起为患病村民打吊滴

医疗队也配合当地政府做“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的调查摸底,并利用生产队开会学习的机会,在会上宣讲健康卫生、防病治病常识;也会到小学校(就在驻地的河对面)讲课,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宣教,对促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改善居住环境,减少污染源,消除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提高当地村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76年5月,我也轮岗去立新大队医疗队,这期参加巡回医疗队人员中,本院职工还有王马扣、顾黎辉等同事,也有七六届实习医学生王亚新、钱福、苏红和带教老师黄医生等。

我们住在大队合作卫生室。卫生室就在一条从鸿门到岛石的简易公路边,公路另一侧是一条小河溪。河溪里清澈的河水长流不息,上游200米处有一个近3~4米高的二级瀑布,哗哗的流水声昼夜不停,下大雨后隆隆瀑布声更大。刚去几天,吵得睡不着觉,后来习惯了,成了催眠曲。

立新大队有七个生产队,浪荡坞是4小队,位于大队中心,1、2、3小队靠鸿门方向,5小队往岛石方向,有4里路,6、7队要跨过石桥往山里走,完全是上上下下的山路。医疗队巡回医疗要去每个生产队、村庄,即便是深山沟里的独户人家也要去,有病治病,无病送温暖。

我们小组主要是到5、6、7生产队巡回医疗。村民们对我们非常友好,见到我们总会热情地请进家里,聊家常,倒茶拿土特产招待我们,当然我们一般都是婉拒的。当时遇到比较多的病种,是发热、咳嗽、气喘、腹痛、腹泻、头疼、腰酸背痛等等,一般都给予对症治疗,口服或肌肉注射相应药物,也有用针灸治疗的。还有外伤,手脚弄破也比较多,简单的清创缝合也做,严重的就送到医院治疗。

我曾和一位同学一起,调查住地浪荡坞(4小队)农民的饮用水情况,除有几户人家用井水或直接接引山坡上流水外,其它三十多户都用天然沟渠水。而村庄旁的沟渠水看起来长流不息,其实是不适合饮用的,农民家里养的牲畜排泄物每逢下雨最终都会流入渗入这些沟渠,而且村民洗衣洗物也都是在这些沟渠里。

于是我们去村庄后的山上寻找泉水口,天无绝人之路,竟然让我们找到了几处直接从山上流出的泉水,我们自然欣喜异常,立即用皮尺丈量泉水口到村庄的距离,再到村民家的长度,绘了图纸,提出改水办法,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毛竹剖开后作为引水管,硬是把山泉水引下山接进每户人家。为进一步改善水质,防止污染,我们又一次向他们提出用自来水管更换竹筒的建议。

巡回医疗队员在向小山村行进中

除了巡回医疗,也有病家来叫出诊的。在医疗队期间,有一次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天深夜,有个老乡赶来我们医疗队驻地,诉说他的小孩突然高烧发病,哭闹不停,希望我们医生出诊去看。二话没说,我和一位带教女医生、一位女大学生,背起小药箱就跟老乡上路了。
老乡家在6生产队,在山的另一边小村庄里,离医疗队驻地有4里多地,全是山路,一会爬坡向上,一会俯冲向下,老乡在前面走,手里拿着小树枝,一边走一边抽打两旁的茅草杂树,驱赶爬行类小动物,两位女同志走在中间,我打着手电筒断后,走了半个多小时才到。
我们给孩子量体温,测血压,听心肺等检查后,考虑严重感冒,需要服药打针。但检查小药箱,一种针药没带来,必须回住地拿。三人中,我是医院职工又是男同志,义不容辞,我也学着老乡的样子,一手拿个手电筒,一手拿根小树枝,一个人原路返回驻地。

离开散落在山坡沟边的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已是半夜,周围一片漆黑,山区的夜气温骤降凉飕飕的,抬头前看,见到的是隐隐约约、连绵不断的黑色山影,山路两侧时有或高或低的树影从身边掠过,山路狭窄又高低不平,不时要跨越坑沟。两耳不时听到吱吱嘎嘎、叽叽咕咕声,也有悉悉索索疑似蛇类游走的声音,想起白天巡回医疗时在荒山野岭见到过的坟墩,一阵阵恐惧袭来,只得加快步伐,高一脚低一脚快速前行。

也许是加重了脚步声,也许是手电筒的灯光惊到了小动物,不时有什么鸟类扑腾着飞起和动物的窜跑声音,直让人头皮发麻后背发凉。尽管五、六年以前回乡劳动锻炼也练大了胆子,但在这黑咕隆咚的深山里走夜路,感受完全不一样,要说不害怕,那是违心的,日后回想仍有后怕,在那种场景下,如果让我再重走一回,仍免不了会心惊胆颤的!

我紧走慢跑,赶回住地,拿了针药又重返病孩家。给孩子打了针,又待了半个小时左右,在小孩安静睡觉后,我们三人才离开小村庄,在手电筒的光照下,慢悠悠地沿着山路走回医疗队驻地。

医疗队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有幸深入深山老林,贴近山村农民并为他们真情服务,这样的经历还是值得的。

二0二0年五月三十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