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轶事『罗标』

 乡土唐河 2022-08-13 发布于河南

春节到了,又是过年的时候,不免回忆起过年的一些往事。

1、走舅家

过年,不仅一家人要团圆,年三十,初一,十五,举家欢聚,阖家欢乐。而且,还要走亲戚的。本来嘛,过年的“过”字,本身就含有探望、拜访、走访的意思在内。

春节走亲戚,哪天去哪一家,约定俗成,都有相对固定的日子。

初二,是走舅家的日子。

很小,大约六、七岁的时候,过年,初二,会跟着妈妈一起,到舅舅家住上几天。一住就不想走,因为有很多好吃的。记得有一年春节,眼看就要到元宵节了,妈妈要带我回家,我闹着不走,手指着屋梁上悬挂着的猪肉,说,肉还没有吃完呢!

再大一些,十来岁后,过年,初二,就是我一个人走舅家了。舅家距离我们小镇,有十五、六里路,要过两条河,穿过四个村庄。那时,春节走亲戚,所带的礼品,一般都是一条两斤来重的猪肉,名曰“礼条”(肋条),也就是一长条五花肉;外加一包点心,小镇作坊里制作的糕点;一包粉条;一包白糖,全部放进一个小篮子里,用一根木棍挑起,扛在肩上,晃晃悠悠地走舅家。路过有的村庄,常常会遇到有人调侃说:换锅熬肉去了。老家人讲烹制肉类食品叫“熬肉”。

2、冲旱船

老家小镇,当年是水路码头,十分繁华。很小的时候,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码头上去看湖北过来的“蛮子”们,惊奇于他们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的生活。

繁华的小镇,过年时自然也是热闹的。依稀记得,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街头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我骑在父亲的肩上,观看民间文艺演出。有舞狮,背装,踩高跷,冲旱船,耍花棍,河蚌仙女舞等等,五彩缤纷,华丽纷呈,热闹非凡。

长大以后,读初中的时候,学校要求,春节假期期间,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我和邻居家的夏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文艺演出。我和夏同学准备了一个相声节目,节日的时候,走上街头,演说相声。同时,我还参加了“冲旱船”表演。所谓“冲旱船”,就是用竹子扎制、彩纸装裱起来的小船模样的演出道具,船底为空,一人可以站在里面,一般是少女作新娘打扮,表演时双手架起旱船,踏着锣鼓音乐节奏,前移后挪,左右摇摆起舞。旱船前有艄公作划船状,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少女作丫鬟状,后有一摇着蒲扇的婆婆作媒婆状。我就是扮演其中的婆婆,穿着那种大襟土布衣,戴着婆婆帽,手摇蒲扇,随船起舞,煞是开心好玩。

3、革命化春节

1968年年底,下乡做知青,生产队腾出一间磨坊,作为我的住房。第一次在乡下过年,三十晚上,第一次蒸馒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来了一帮本村年轻人,女孩们帮我制作馒头,男孩们吹拉弹唱,小小的磨坊里,热热闹闹,喜气洋溢,令人感动。

所在生产队,人不多,十几户人家,百八人口。过年了,贯彻过革命化春节的要求,抓阶级斗争。生产队里只有一户人家是地主成分,徐姓,1958年由镇上下放落户的。开批斗会,来了十来个人。生产队副队长锁老表主持会议,喊道:xxx,站起来!老徐站了起来。问:最近,做坏事没有?老实交代!答:没有。再问:搞破坏没有?答:没有。不过十来分钟时间就散会了。锁老表摊开棋盘,与老徐下起棋来。

过革命化春节,不准走亲戚,初一到初五,照样出工劳动,过了初五,才可以走亲戚。记得那几天是清理沤肥池,把池内沤的肥料甩出来。只有男劳力出工,女劳力不用出工的,每天象征性地干一个多小时,就收工了。

1974年春节,读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我和姐姐一起,骑自行车到二姐家。临近村庄时,在一个十字路口,被一群小朋友拦下了,一群八、九岁的小孩子。道路上横放着木头,小孩子们拉着你的自行车,抱着你的腿,不准通过。我问:为啥不让过去呀?小朋友们回答说:过年不许走亲戚,要过革命化的年!我说:走亲戚就不革命化了?答:我们说不过你,你问杨x普去。杨当时是我们县的革委会主任,小孩们都知道他的名字。我说:把你们大队干部喊来。一男孩真的往大队部跑去。一会儿,大队治保主任来了,我俩认识,修筑焦枝铁路时处过一段时间。治保主任对孩子们说:他们不是走亲戚,是在外地读书,回来探亲的。孩子们就不再阻拦,放行了。

身后,一位被阻拦的老者,正在打开一包点心,撒向空中,喊道:娃们呀,都来吃吧!

4、放鞭炮

“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是要燃放鞭炮的。小的时候,过年,燃放鞭炮,捡拾鞭炮,那是最快乐的事情。没有太多的钱,买不起万响 、千响一挂的鞭炮,就买五十响 、一百响一挂的,总之,过年不能没有鞭炮。谁家燃放鞭炮,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会快速地跑过去,捡拾哑炮,把哑炮从中间掰断,露出火药,断口对内,放在地面上,围成一个小圆圈,点燃其中的一个,其余的也就跟着燃着了,刺刺啦啦,所有的哑炮就地旋转起来,很好玩的。

成年以后,住在大城市里,过年,仍然喜欢燃放鞭炮。每逢年三十晚上,将近零点时,准时带着鞭炮,来到楼下燃放。看着爆裂开来火花闪烁的鞭炮碎屑,听着四周及远处传来的劈劈啪啪的声浪,嗅着弥漫的浓浓的火硝气息,满身心都是一种愉悦感。

过年,燃放鞭炮的声音,还可以反映出社情民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年回老家过年,期间,与一位县里的领导聊天,他说:过年,我特别留意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声,昨晚上一夜没有停息;去年农业大丰收,农民手里有了钱,高兴着呢!

到了九十年代,城市里过年逐步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一开始,部分区域禁鞭,进而主城区禁鞭,到现在,所有城区,都禁鞭了。

过年不燃放烟花爆竹,安静了许多。但没有了鞭炮烟花,过年,总觉得像缺少了些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