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舍离≠扔扔扔!真正要丢掉的是内心的执念

 z55j03b55 2020-11-01

“生活中至少2 / 3 的东西是不需要的”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

难免让人感到震惊

但细细想来,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

确实被许多无用的东西包裹着

秋暮冬初,两个季节正在交接

许多人想趁着换季给家里来个“断舍离”

但往往刚开始清理,就犯了难

九成新但已是旧款的风衣

充上电还能用的旧手机

前任送的小礼物

漂亮的大牌包装袋

……

每件东西,似乎都能找到留下的理由

本期为大家介绍一本

居家收纳、人生整理的小书 《断舍离》

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感受另一种轻盈的生活方式

何为“断舍离”

“断舍离”的概念已经兴起并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初是一位自称“杂物咨询管理师”的家庭主妇山下英子小姐提出的:“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就像生活的新陈代谢,我们需要不断地把适合我们的东西留下来,把不适合的东西推出去。

山下英子把它概述为一种“修行”,去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让自己的人生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1

“物质过剩”的世界

我们身处一个“物质过剩”的世界,在这个时代,事物很容易渗入到我们自身的生活空间里。当我们亲身感受到这种物欲横流的现状时,会下意识的责备自己。其实,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中,社会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

琳琅满目的商品被大量制造、快速流通,各种各样的商家总是想方设法地研究如何让人“买东西”,从电视购物到网络直播,从商场周年庆到“双十一”,挑起我们的“对实际不需要的产品的购买欲”,让我们觉得好像就是自己本来特别想买的一样。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商品数量已今非昔比,然而我们依然会受到来自上个时代,因物质匮乏而格外惜物的观念的影响,面对无用的物品,我们下意识想着“不能浪费!”而忽略了“我不需要。”

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喜欢囤货、无法舍弃杂物的原因。

2

“物质轴”思维

导致我们为身边杂物而烦恼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探索——“物质轴”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这就是“物质轴”的思维。

“可能以后也没有使用的必要,不过还能用,姑且留下来吧。”人们带着这种“物质轴”的思维方式不知不觉地扎进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

山下英子在书中做了一个比喻,假如一个人很长时间里,只进食而不排泄出去,也就是长期的便秘,可想而知这个人的心情有多糟糕。生活也是一样的道理,有进有出,才不会“便秘”。

3

“空间轴”思维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的空间,为此,山下英子专门写了一章来介绍“空间轴”的思维方式,确保生活空间的干净、整洁、舒适,而尽可能地将物品量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当我们建立起“空间轴”的思维方式,那么,开头所说的,当我们准备收拾房间,清理杂物时,每件东西都能找到它留下的理由,就会自然瓦解。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把“断舍离”理解成为“扔东西”,而事实上,清理杂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

4

严选生活

“空间轴”的思维方式同样适用于购买物品的场景,面对种种挑逗你购物欲的广告营销、商家活动,我们也可以活用“空间轴”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商品,在必要的时候获得必要的东西。

“断舍离”是一种进、出结合的运作机制,书中有一个巧妙的比喻,我们是生活在水槽里的鲶鱼,我们要同时把控好进水口和出水口,让物质出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中,生活才会让越来越澄澈。

5

 丢掉内心的执念

断舍离是“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

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体物质形态和情感的结合体,家里的一切东西都带着某种“抽象的情感”。

但是,这种“抽象化的情感”如果不是“喜爱之情”,只不过是一些“花了大价钱买的”“以前传的时候感觉不错”“处理起来很麻烦”“以后可能买不到了”……之类的负面情感,那么说明这件物品带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什么积极影响。“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

从表面上,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