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退休日志】生活,是很好玩的

 七小姐的四时记 2020-11-01

2020516日生活,是很好玩的

文图/七月娃娃




夜读汪老先生一篇《寻常茶话》,读到他写自己爱喝浓茶,有一次去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他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脑海里便出现了一个暧昧的画面,要知道那时候人们喝茶,且去开会,大多数是拿着玻璃杯或保温杯泡着,女同志能尝汪老的茶,岂不要多熟悉呢?我们读文学作品,总喜欢在其中读出一些自己的想象和意会来。


我对汪曾祺早有所闻,几年前在写云南游记的时候便查过他记录的大量资料,那时候好像《无问西东》、《芳华》这些电影也在流行,于是汪老在西南联大及云南的生活才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读书的原则总是有点小家子气,绝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见识或者提升自己的气质,我读书多半是迫不得已。之前在文章也提到过,我的书多数束之高阁,到用的时候才会拿下来翻看,然而一旦经得起我翻看,那本书一定是被翻到掉页脱线直至残旧不堪的。所以直到寻找写作资料的时候,才开始读汪曾祺的散文,他的小说我一篇都没看过。有种相见恨晚,跟一位逝去二十多年的老先生。

图/汪曾祺与妻子

但不可否认,我是在汪老的书中读懂生活的。我写昆明那篇见闻的时候,实在找不到任何灵感,我对云南充满了归属感,把建水当作自己另一个故乡,但是对于昆明这座省会城市却有点嫌弃,其实去云南,逗留最多的城市要数昆明,然而对昆明的记忆大多是火车站和机场的无序杂乱,最美好的也不过是在老宅子里吃菌子炒肉和汽锅米线了。关于昆明的美食,我的记忆也是模糊的,说不上一样最喜爱,然而读完汪老关于昆明的叙述,我竟然写了接近一万字对昆明的思念。其实不是昆明不好,而是我没有心思去发现。

昆明的牛肉馆的特别之处是只卖牛肉一样——外带米饭、酒,不卖别的菜肴。这样的牛肉馆,据我所知,有三家。有一家在大西门外凤翥街,因为离西南联大很近,我们常去。我是由这家学会吃牛肉的。老先生吃过的牛肉店早已经不存在了,时过境迁,昆明这座城市的民俗市井却依然历历在目。每次回建水经过昆明,我都会有意留下一两天,去翠湖走走,也去云南大学的校舍看看,每次都是晴空万里的高原天气,每次都期盼着一场雨的到来,想去看看还有没有哪户人家门口依然悬空倒挂着仙人掌。


我出生时汪老已经年近古稀,我们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我们之间甚至隔着好几个时代。我们作为普通人关注汪曾祺的写作,尤其是被他一些散文所打动,其实有点像当年对于丰子恺作品一样,是一种对平常生活的可爱解读。他的文字,没有精致巧妙的结构,没有高大上的情感,读来都是散淡的,透着生活气息的,正因为这种脱离了主流的创作方式,让他在沉寂了那么多年之后才被广大读者重新认识,这个过程,跟我们在各种焦躁期待过后重新回归平凡生活的过程,极其相似。


很多人对于汪曾祺的印象来自于吃,没错,在汪老大多数散文里,提到吃的占大多数,我们看他的书,也多数是寻味儿去的,珍贵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隔着好几个时代,却能得到同样的感受,草原的花真好看,好像韭菜炒鸡蛋。就是这么浅显易懂的描述,让我们感到到了,生活,是很好玩的。有人说深夜里读他的书,会饿得睡不着,我不以为然,倒是觉得,深夜里读汪曾祺的书,会得到很多安慰,字里行间对生活的执着与乐观,怀揣着可爱与调皮,会消解白日里的困惑与惆怅。


23年前,汪曾祺离开,临走的那一天,他对女儿说,想喝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女儿回家取茶叶的时候,他便离开了这个世界。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后一句话。夜里捧起那篇《寻常茶话》,他写,我在杭州喝过一杯好茶,在他弥留之际,眼前大概也掠过荡舟西湖,微风拂面,以及那杯用虎跑泉泡出来的贵得离谱的绿茶。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在这段被困在家的特殊的时日里,再次读起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心中有一片暖意,亦有一种动力。能把平常生活过得不平常的人,才是当下时代的英雄吧。人间烟火,抚慰人心,愿你我也有所悟,在当下细碎平淡的日子里,活得天真可爱。

以此文怀念可爱的汪老离开人间23年,如果可以,我也想给他寄一斤今年的明前龙井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