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落语 在飞芒的漂流活动中,读到这汪曾祺的这本《五味》,首先翻看目录时发现,这本书跟我真是非常有缘,汪曾祺早年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求学,并生活了7年的光阴,以至于这本书中用了较大的篇幅提到了我大昆明的食物。 《五味》 作者者:汪曾祺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0月 如此这般,这次的读后感并不想说我的感想,而是向身边的老人进行了调研,根据我自己的认知,说一说汪老书中提到的昆明美食的现状,一饱口福。 前面部分提到的昆明的果品和昆明菜都比较零碎,索性就用后面一篇《昆明的吃食》来做对照好了。 “几家老饭馆”,东月楼、映时春两家都已经不复存在,我向身边的老人询问,结果连父辈都不记得有这两家著名的店了。 “过桥米线”这个要隆重的说一说,汪老说昆明的过桥米线,其实上这是不准确的,过桥米线是云南的,犹以建水的菊花过桥米线为甚,汪老文中的油汤,可以烫死人的现在在建水仍然可以找到。 而对于昆明来说,昆明更多的应该是汪老提过的“小锅米线”,每家与每家味道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美味,绝对征服味蕾。 “汽锅鸡”这也是昆明的经典菜式之一,地道昆明人每家都必然有汽锅的存在,而现在如果来昆明想吃到比较好的汽锅鸡,则推荐“福照楼”,喝汤前在碗底放些三七粉,那个味道,妙不可言。 “诸菌”,这个真的是我的最爱,云南人的最爱,汪老文中提到一句“青头菌比牛肝菌贵”,这个很有趣,现在正好相反。牛肝菌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出现了3-4个不同的品种。 其中有一种昆明人称之为“见手青”,用手碰触菌伞底,原本牛肝色的菌马上变为青色,以此得名,此菌有毒!但香气浓郁,昆明人甚爱。 现在除汪老提到的鸡枞、牛肝菌、青头菌之外,干巴菌因其量少,且味鲜价高之巨,是其他菌类无法比拟的。 除了这些书中写到的之外,还有北风菌、铜绿菌等等,真是整个6月至10月昆明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牛肉”,汪老文中的牛肉馆,应该是原来的顺城街,当时的顺城街是回民聚集地,所以牛肉味道很佳,现在在昆明已经吃不到上好的牛肉了,得往地州上去,个旧是一个回民县级市,昆明人现在需要吃牛肉,早已开车到个旧去吃了。 “奎光阁的面点”、“玉溪街的蒸菜”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连玉溪街都成了我母亲心中的一个印象。“米线饵块”,米线刚刚已经详说过,就不赘言了,只是提一句来昆明一定要吃小锅,你会爱上它的。 另汪老文中提到的“爨肉米线”“粑肉米线”“鳝鱼米线”这些都可以在小锅米线下完成。“饵块”、饵丝,现在的昆明犹以官渡古镇附近的饵块尤佳,古镇旁有专门现做饵块的作坊。 当然,必须一提的是曲靖市的蒸饵丝,那是一绝,小小一碗,没有汪老口中的饱足感,这可是小吃,怎么也得两三碗下肚,那种满足感,不可言说。 “火腿月饼”,吉庆祥老店还在,就是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了,现在都被鲜花饼代替,但作为老昆明而言,我还是对吉庆祥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小时候就住在吉庆祥老店旁边,每天看着柜台里的各种吃食,真是世界就是吉庆祥呀。 “破酥包子”这个是我早餐的选择之一,只是现在很难买到如汪老笔下的咬开一下口会流糖汁的好包子了。“包谷粑粑”“洋芋粑粑”“摩登粑粑”现在都还有,来了小吃街上都可以买到。 最后是压轴的大戏宣威火腿,这个在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也出现过,可惜用昆明人、云南人的话说那都假了,现在没有真的了,一腿难求呀。 说道吃着洋洋洒洒应该对得起一个“吃货”的称呼了,汪老笔下记忆中的昆明美食,有的流传了下来,发扬光大,更加美味了;有的被替代,垂垂挣扎,前景堪忧;有的已经没有存在的痕迹了。 幸也,悲乎,也许这就是吃的文化。 落语的书房 下载飞芒书房APP,加作者为好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