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廷玉等人贪天之功?万斯同与《明史》的编修

 土木君哥 2020-11-02
土木君哥原创,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认编修质量比较高的一部史书。
中华书局版《明史》署名张廷玉等撰。但实际的编修的人往往未能列入,比如万斯同。
中华书局版《明史》封面



  • 万氏学术世家
万斯同的父亲名叫万泰,是浙江鄞县人,是王安石的老乡。万泰是明朝崇祯丙子年的举人,博通经、史。有种说法,宁波在明末以来的文学风气,实际上是万泰开启的。
万泰有八个儿子,也都算是明朝的遗老,所以事迹会列入《清史稿》列传。万斯年、万斯选、万斯大、万斯同是万泰最年长的四个儿子,都在史书有传;另外四个小儿子事迹不如大哥们突出,未能入选列传之列。
万泰还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跟随一代名儒黄宗羲游学。家学渊源,再加上名师黄宗羲的指点,使得万氏一门更加青出于蓝,超过了万泰。


  • 大哥万斯年
万斯年不以学问名世。
斯年儿子名万言,字贞一。万言是副榜贡生,也曾参与编修明史。曾做崇祯长编,以前的诸多官僚子弟纷纷行贿,希望给先人几分面子,多写好话。万言一概不予理会。
万言曾经得罪了高官,被下狱,差点没命。他的儿子万承勋倾家荡产,带了五千金子,一番运作才把矜持耿直的老父亲抢救回家。
万承勋诗文不错,有冰雪集传世。


  • 二哥万斯选
万斯同的二哥名叫万斯选,字公择,也曾从黄宗羲游学。万斯选崇尚躬行,反对浮夸。万斯选六十去世,黄宗羲曾为之痛哭。


  • 三哥万斯大
万斯大,字充宗,是万泰的第三个儿子,经学家,尤其是精通左氏、公羊、谷梁等《春秋》三传和周礼、仪礼、礼记等三礼,著有多部阐释春秋和三礼的著作。
万斯大的儿子万经,字授一,也曾受教于黄宗羲,后来中了进士,也续作了父亲和叔父们的好多著作。不幸的是,一次大火烧光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万经也抑郁而终,自谓负罪于先人。


  • 万斯同
万斯同,字季野,是万泰第四子,专攻史学一路,和三哥志趣不同。
万斯同记忆力非常好,八岁时就能背诵《扬子法言》。和几位哥哥一样,万斯同也曾经求学于黄宗羲,跟随他四处游历,开了眼界,也增长了学问。
宁波万斯同故居



  • 万斯同参与明史的编修
  • 第一次修明史
在顺治二年,南明尚在时,顺治皇帝就下诏修明史。但这更多是政治意义上的动作,意思是明朝已经完了,所以开始修明史。当时条件并不具备,所以没有真正启动修史的工程。


  • 第二次修明史
到康熙四年,又下诏修史,结果还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 第三次修明史
康熙十八年,第三次下诏修史,当时徐元文为监修,也请了万斯同参与编修。
但万斯同还是有想法的,没有参与。
因为万斯同对修史有很深刻的理解,对于设局编修的集体修史,持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一堆人来写,体例不统一,文笔有优劣,结果就是如宋史般纷繁芜杂。万斯同崇尚的是司马迁和班固那种,一人完成全部。这样即便文笔稍差,但体例一致,精审得宜。即便达不到史迁的程度,刘晔后汉书的水准还是可以期待的。
但当时满清对文化和史学持高压态度,哪里容得一个前明遗老一个人修史?
第三次修史还是没有什么成果,草草结束。


  • 第四次修明史
到了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又一次下诏修史,命陈廷敬、张玉书、王鸿绪为总裁,编修明史。陈廷敬负责本纪,张玉书负责志,王鸿绪负责列传。
三人之中,其实王鸿绪的责任最重,因为本纪和志篇幅较小,列传是大头,占了最大的篇幅。
王鸿绪其实只是挂名,没有修史的本事。具体的工作还是请了万斯同来完成的。
当时万斯同并没有在清廷担任任何官方职务,自称“布衣万某”。王鸿绪私下请万斯同在自己家住,编修明史列传部分,还请了钱名世作为万斯同的助手。
万斯同幼年得父亲万泰家学;少年随从黄宗羲游历,又深得黄宗羲的气节,对前明也是很有感情的;中年时独自四处开馆,做私塾先生以谋生。
在这期间,万斯同接触过很多前朝旧典,默识暗诵,都铭记于心。
不仅是书本上的掌故,万斯同还遍访故老,考问往事,寻求口口相传的掌故,颇有司马迁的遗风。
所以可以看出,从小到大,万斯同几乎是为明史而生,为明史而活。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修成明史。
最终万斯同在王鸿绪家中,以明实录为基础,参考其他著作,当然也掺杂了自己的记忆和实地考察的结果,修成了明史列传的一多半。
最终版的《明史》,其列传部分大多是万斯同的手笔。
中华书局版《明史》出版说明中,肯定了万斯同的功劳


  • 第五次修明史
到了乾隆初年,最后一次修明史。这次是张廷玉任总裁,统领全局。
在张廷玉的进表中,只提到王鸿绪的名字,丝毫没提万斯同。倒是民国时编修的很“芜杂”的《清史稿》,较为忠实地记录了万斯同的编修历程。
张廷玉的《上明史表》



廿四史中,《明史》公认编写得质量比较高,虽然难比《史记》《汉书》,但比《宋史》、《元史》真是好得太多太多了。
斯人已逝,斯书在耳,虽然不曾署名,但后世之人也难以否认万公的功劳。
 万斯同平生淡泊名利,作馆修史,有了余财便资助宗族或好友。也喜欢提携后进,并没有老前辈的架子。所以上自王公,下至秀才,都称呼他为“万先生”。
万斯同虽有高材,但一生未仕,以“布衣万某”自称,虽无伯夷叔齐之刚烈,但也真可谓耿介清白之人矣。
万斯同先生墓,在浙江奉化



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