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是怎样炼成的》:搞哲学的正确方式

 cat1208 2020-11-02
今天上网买书,为了凑单,竟然无意中发现Timothy Williamson的doing philosophy竟然有了中译本,于是来给大家推荐一下。
我手上只有蓝色封面的英文版,中译本还在路上。先不考虑译文质量,我想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蒂莫西·威廉姆森是谁,以及他的这本《搞哲学》想说什么。
熟悉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认识论或形而上学的朋友,应该对他的名字不陌生。我最初也是在了解模糊性(vagueness)这个主题时,得知他的名字。然后又被他对于“知识”这个概念不可被进一步分解的这个主张所打动。当然,考虑到我最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心灵哲学中,丹尼尔·丹尼特的思想对我的影响更大,纯粹的知识论、形而上学等主题并不是我的兴趣,他的那些专业性作品我就没有细读。
不过,威廉姆森的哲学观很值得学习。他并不认为哲学仅仅是在搞一些消除困惑之类的小工作。他认为哲学家们的确要回答那些大问题。虽然很多哲学工作者们没有做到这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做不到的。潜台词大概是说,像他这么优秀的哲学工作者,可以真正回答那些大问题,而不仅仅是为科学家们回答大问题搞一些前置性的概念澄清工作。
那么,既然威廉姆森有如此雄心壮志,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实现这一伟大但又艰难的目标呢?
在doing philosophy这本小书中,你能体会到他心目中的“哲学思考”究竟是怎样一种思考方法。正是因为采用了这些方法,并利用了常识、直觉、思想实验、哲学史、以及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一个优秀的哲学家才得以建构出足够好的模型,去回答那些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
而且,威廉姆森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为他的同行们写作。他的大多数作品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读不下去的。也许,这本书是为了吸引许多大一或研一的新生,所以才用了更通俗的风格。
对于那些决定投身哲学的学子来说,这本书还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要知道,在许多学校里都有鄙视链的存在,可能是按就业后的平均收入决定鄙视链,也可能是按学科的数学化程度来决定鄙视链。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哲学都处于一个经常被鄙视的地位。但这本书大概会让被鄙视者建立起信心,或者建立起“我不适合搞哲学还是趁早换专业”的决心。
比起《哲学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更严肃的译名,我更偏好“搞”这个百搭动词。我们可以搞摄影,还可以搞卫生,自然也可以搞科学和搞哲学。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搞哲学的经济门槛要更低一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仪、强子对撞机。但除了患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人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能思考。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来看几个例子,看看究竟应该怎么搞哲学。
先来考虑一下“思想实验”。在中国,堕胎似乎不是很有争议。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有权堕胎,只是会为这一事件感到惋惜。但在另一些地区,堕胎似乎与谋杀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堕胎的确是故意杀死了一个胎儿。在很多人看来,胎儿也是人。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论证:1.故意杀人是不对的,2.堕胎是故意杀死了胎儿,3.胎儿是人。所以,由1和2和3可以得到4.堕胎是不对的。
这个论证是有效的。如果其前提为真,那么结论的确为真。但有人不认可这一结论。有人觉得3不对,胎儿并不是人,或者,若干个月大以内的胎儿还不算人。
不过,根据朱迪斯·汤姆森的思想实验,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怀疑1。
设想,你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和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的身体连在了一起。这是因为一些音乐爱好者绑架了你,把你当作透析机,用以挽救那位小提琴家的生命。只需要一段时间,那位小提琴家的肾脏就会自我恢复,那个时候你们就可以分开了。但如果现在把你们分开,那个小提琴家必死无疑。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并没有道德上的义务去救这个小提琴家。换言之,救人是情分,不救是本分。自己有过正常生活的权利,而不是整天要带着小提琴家这个包袱。
那么,这些人可能应该同样认为,女性没有道德上的义务去保持和自己相连的胎儿的存活。
这样一个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哲学的进步。类似的思想实验非常多,之前推荐的《图利的猫》一书中就列举了很多。威廉姆森认为,设计精良的思想实验就是搞哲学的方式之一。
除了思想实验外,溯因推理也是威廉姆森强调的方法。实际上,他认为不仅科学家、医生和侦探会使用溯因推理,人人都会这么做,哲学家在思考哲学问题时,当然也不例外。逻辑学与哲学密切相关,逻辑学也会使用溯因推理。比如,在选择接受什么公理时,逻辑学家和《哲学是怎样炼成的》:搞哲学的正确方式数学家们一样,会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和数据,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够最佳地解释这些数据的模型,也就是公理。这也是为什么他更偏好经典逻辑的原因,因为比起非经典逻辑,经典逻辑是更好的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
同时,哲学也会从哲学史以及其他领域中获取资源。威廉姆森用的物理学的例子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心理学的例子是米勒-莱尔错觉。这里没空细说。最后来提一下关于建构模型的说法。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建构模型是科学家们干的事情。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化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都会建构模型。但哲学家似乎不干这种事情。不过,威廉姆森举了卡尔纳普建立内涵语义学的尝试,他认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建构模型的尝试。同时也举了认知逻辑的例子,这很大程度上是Hintikka的贡献。当然,威廉姆森自己也致力于建立认知逻辑的模型。
模型有很多优点,它简化了一些条件,让我们得以操作模型中的一些变量,看看其他变量会怎么变化。模型显然不是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就像地球仪和地球是不一样的。但模型依然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真实的情况。与不那么好的模型相比,优秀的模型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真实情况。传统的全称命题会被一个反例所驳倒,但模型并不会。因为模型并不是全称命题的集合。
其实,威廉姆森还十分重视论争的作用。可惜篇幅有限,无法细说。他2015年有部作品,Tetralogue: I’m right, You are wrong。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部对话体的作品。
后记:中译本已经到手了。如果大家有条件的话,还是读英文版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