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元代水陆画精品之作稷山青龙寺

 哲齐66 2020-11-02

位置:运城稷山县稷峰镇马村

年代:元、明

级别: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1972年青龙寺出土的唐龙朔三年造像碑铭载“勒赐青龙之寺工部尚书王政********龙朔三年”;《稷山县志》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重修青龙寺记》载,龙朔二年(662年)工部尚书王政奉朝敕而建。金末毁于兵焚,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建,大德七年(1303)、至正五年(1345)、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明洪武五年(1371)地震使得大殿部分损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修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万历三年(1575),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嘉庆十三年(1808)、二十一年(1816)均多次修缮补葺。现存建筑前后两院,前院有天王殿(现改为山门)、左右分别为罗汉殿、地藏殿。后院有腰殿,后殿及东西两厢房,腰殿两侧各有垛殿,左为祖师殿,右为青龙门。后殿两侧各有垛殿,左为护法殿,右为伽蓝殿。腰殿,后殿殿内存有大幅元明时期佛道壁画,堪称元明精品之作。腰殿,后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均为明清建筑。








腰殿,又称立佛殿,梁架上有墨书题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建,后代又多次修葺。砖石切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三檐袱对前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梁架结构,檐下施斗拱,柱头、补间各一朵,前檐四辅作斗拱,后檐五辅作斗拱。殿内正中切砌扇面墙,原有立佛,现已不存,仅存壁画。殿内四壁及拱眼存有元壁画。





    腰殿的壁画,是青龙寺壁画的精华部分。它是佛、道、儒三教组成的水陆道场画的精华部分。西壁上部画有三世佛,在三世佛的下部,画有礼佛图。在礼佛图中,刻画出了头戴各种冠冕的帝王、太子、诸王、文武大臣和侍从像以及皇后、女官、侍女、命妇等像。在礼佛图的下部,画有左右护法善神众、鬼子母众、普天列耀星众,诸大罗刹将众、五方五帝神众、五道仙人众等。 


















    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








 南壁殿门两侧上部,画有十大明王像。明王,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是佛、菩萨的忿怒像,一般是多面多臂、身骑怪售、手拿法器。十大明王,是八大菩萨外加二佛所变。十大明王的下侧,画有年、月、日、时四值使者,这是源于道教中执掌年、月、日、时的四位值日神。在四值使者的下部,历史人物相象较多,表现的有儒家的始祖--孔子,唐太宗李世民,唐贵妃杨玉环,宋祖赵匡胤,汉名臣苏武,三国名臣诸葛亮,三国名将关羽,张飞等。










 北壁西侧,绘有佛教中的九横死生像,以及阿难和焰口。这组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九横死众生像,同时体现了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如针,肚大如鼓的面然鬼王的饿鬼形象。



    殿内正中扇面墙壁仅存立佛头光和左右两侧菩萨头部壁画。






后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建,元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砖石切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三檐袱对前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梁架结构,前檐柱头四辅作斗拱,补间一朵。当心辟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殿内东西山墙及前檐墙村元明时期佛教壁画

殿内壁画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绘制,元至正五年(1345)前后补绘及部分重绘,明洪武五年(1371)地震使得大殿南壁部分损毁,明洪武十八年(1385)修补。大殿壁画分布在东西南三壁上。东壁绘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结跏跌坐,弟子迦叶、阿难侍立于佛之两旁,左右天王力士护卫












西壁绘弥陀佛、观音、地藏菩萨、结跏跌坐或半跏坐。西壁南侧绘剃度图。因为佛教宣称,剃度出家才度越生死之因。南壁大门两侧画有二天王守卫。拱眼壁绘佛传及罗汉故事。两壁佛、胁侍菩萨像均为巨制,上部画人首鸟翅的伽楼罗护持,手捧果盘、石榴、莲叶、莲花,个个悠然自得,乘瑞云飞翔。 





   梵摩越剃度图,传说她是释迦牟尼的妹妹,执意跟随佛祖出家,她的父母围廊阻止她,特让人制作金冠挽留,但她仍未所动。 梵摩越面相饱满,雍容华贵闭目双手合十,披头散发,身后宫人手持剃刀欲剃去她满头秀发,侍女手捧玉盘、持宝扇立于身后。画面生动,寓意超凡,技艺精湛。







青龙寺东侧院为稷山县博物馆,收藏有近年来出土的碑刻等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