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孩子都可以优秀(二) 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

 林清平的图书馆 2020-11-04


编辑 / 陈明

第一次走进二○七班教室,我就对那位老教师的先见之明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对他的善意提醒表示由衷感激。也不知是哪个学生起的头,全班五十多名学生一起对我起哄,竟搞得我一时不知所措。好在当老师之前,我也在社会混过几个月,世面见过不少,街上的小混混也收拾过几个。一瞬间的慌乱之后,我恢复了冷静。面对起哄的学生我一言不发,目光毫无表情地从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次第掠过。大约三个来回之后,起哄声渐渐沉寂,当我的目光再次从他们脸上掠过的时候,教室内已经鸦雀无声。

接下来,我抽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我叫清平”,四个大字几乎占了一整个黑板。写完这几个字后,我又拿毫无表情的目光扫了一遍整个教室。“我叫清平,是新来的老师,从今天起做你们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我终于不紧不慢地说了第一句话。就在说话的当儿,我发现一个年龄较大的学生偷偷做了个鬼脸。我说的第二句话是:“有人告诉我,二○七班的同学都是捣蛋鬼,都是扶不起来的‘猪大肠’。我没有调查,现在还没有认同这样的结论。我相信一点,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个捣蛋鬼,天生就是扶不起来的‘猪大肠’。”听了我这句话,那位做鬼脸的同学似乎微微点了一下头。

我继续说第三句话:“我小时候也很捣蛋,老师也骂过我‘猪大肠’。我因为不服气,就努力证明我不是。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就足以证明我的努力有效。假如当初老师骂我‘猪大肠’,我不去努力证明我不是,或许我真的就要做一辈子‘猪大肠’。你们情愿做一辈子扶不起来的‘猪大肠’吗?”我说这话的时候,已经有几个同学在那里微微摇头。

我的语速很慢,慢的原因是我一直在注意学生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用词的反应。到第四句话的时候,我结束了自己的开场白:“我这个曾经的捣蛋鬼,如今和你们走到一起,我们在起点上非常平等,从今以后,上课我们做师生,下课我们可以做朋友,相互分享捣蛋的经验。如果你们认为可以就举手。”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长出一片手臂的森林。

说完了开场白,我就开始给他们上《中国历史》第一课。我甩开教本,一边口若悬河地讲课,一边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我特意在每一张课桌前逗留,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我对他这个个体的重视。令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堂历史课竟然上得出奇得顺利, 在同学们专注听讲的神情中,我看不到一点捣蛋鬼的踪影。

首战算是告捷, 但接下来怎么办? 我一直赞成孔子“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一直相信“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但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尤其具体到我刚刚接手的二○七班,如何将孔子的教育理论,如何将自己看法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这对于初涉教坛的我来说,的确还是一道难题。

一直到当天放学,我依旧在冥思苦想解这道难题的办法。刚到寝室,就有几个同学找上门来,其中一位就是那个上课做鬼脸的年龄稍大的同学。我热情地将他们拉进寝室,然后和他们开始了朋友式的聊天。

“老师,其实我并不想捣蛋,我捣蛋的目的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成绩不好,老师都不太理我,他越不理我,我就捣蛋得越厉害,结果就被老师看成扶不起来的‘猪大肠’了。”做鬼脸的同学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另一位同学接着说:“我和他不同,小学没有打好基础,读初中实在吃力,课听不懂,不捣蛋怎么办?”又一位同学接过话头:“许多老师上课都是照本宣科,听了就打瞌睡,打瞌睡被老师发现了就要罚站。站多了就无所谓了,反正上课都是罚站,还不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听了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我大致梳理出学生之所以上课捣蛋的三个原因:一是学生希望被老师关注;二是基础太差,根本就听不懂课;三是讨厌老师的照本宣科。从聊天中,我还隐约感觉到,二○七班捣蛋的学生中其实有一个头,这个头就是那位我上课时第一个起哄,后来又做鬼脸的学生。这个学生也是班上最聪明、学习成绩最差的。

学生走后,我开始拟定自己的治班方略。一是设立副班主任,并决定就由那个捣蛋学生的头来担任,以期达到学生管理学生的效果; 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合其他科任老师,从满足学生对关注的期待入手,通过赞美学生学习的点滴进步,焕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 三是班主任以身作则,影响科任老师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四是对部分因为小学基础太差,实在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征求学生本人和家长意见,允许其短暂休学去学习感兴趣的技术技能。

我将治班方案交到校长那里,校长说,方案就不看了,你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只要学生不出纰漏,不给学校找麻烦就行。我的热情被兜头泼了一瓢凉水,但我并不气馁。接着,我又将这个方案送到科任老师那里征求意见,得到的回应令我欣慰,他们一致表示将尽自己所能给予我最大的支持。

我不敢说自己在二○七班的教育实验有多么成功,但至少它的成效有目共睹:初二下学期,二○七班为全校抱回了唯一的一个县级优秀班级奖牌;二○七班学生初中毕业时,没有一个成为校长眼中的“沙子”,他们要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要么成为身怀一技的手艺人,要么成为各行各业安分守己、勤勉度日的普通人。

乡村中学的这次教育实验,坚定了我一生对教育的看法: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永不过时的教育法则。


开阔人生视野,提升生活品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