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国平作品中的那些切身生命体验

 珍爱红楼梦 2020-11-06

多愁善感的少年

周国平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贫血,经常昏倒,这让周国平担惊不已。每当他母亲发病,他就会躺在床上颤抖,十分害怕他的母亲会死去。有一次他的母亲外出,晚上十点多都没回家,他就以为他母亲死了,就呜呜的哭着要去找母亲,弄得他姐姐跟他哭成一团。

由此,他经常失眠,小小年纪就逐渐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不是出现幻觉虚妄的症状。其敏感的个性,在少年人中,自然是很不合群,上初中时,他经常遭到本班男同学的欺负,直到初三时,情况才有所改观。因为他的各门功课,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的心灵也逐渐建立起了自信。但其少言寡语,善于沉思的特点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其能成为散文哲学家的重要原因吧。

嗜书如命的花季

周国平听从他所暗恋女孩的建议,报考了处在郊区的上海中学,学校墙壁上的一则“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标语,激发了他炽热的求知欲。在远离尘嚣的上海中学,他不求甚解地读者各种芜杂的书,竹林七贤、陶潜、李白等人忧生悲死的著作,是他高一时的最爱,期间,他也写了不少人生无常的伤感诗。此时期,他广泛的读各种书,他抑郁的心灵虽有所好转,但人生中死亡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每天他都会想到,死亡会让他万劫不复的消失。我们读他的著作,可以得知,死亡的问题,已成为他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文理双优的才子

周国平在读初中的时候,兴趣非常广泛,文理兼通,在初中高中阶段,他竟然一直都是数学课代表。文科生不可想象的解析几何,三角函数,他提出的解法,竟然常比老师的示范都为见解,其作文也经常在班级上,作为范文朗读,深度语文老师的器重。因受毛泽东“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这句话的影响,周国平在选择分班时,作了一种骑墙的决定——选文科班,将来读哲学。因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出色,他的选择,竟然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连那位器重他的语文老师也伤感地劝他改变主意。

邂逅郭沫若之子

周国平在北大读书,最大的人生收获的是认识了郭沫若之子——郭世英。与郭世英一起的经历已成为,他一生最难玩的经历之一,他说郭世英的影响大于他平生认识的所有人。在他眼中郭世英是一个极其真诚,追求个性解放忧时伤世的人,同时郭世英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从郭世英身上他学会了热情的生活,真诚的思考。

郭世英带动周国平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肤浅而平庸的书籍遭到了周国平的排斥,这使得周国平陷入到了一种极端中,他经常逃课,上课也不听讲义,为此还经常遭到老师和系里的批评,为了读尼采、易卜生、弗洛伊德、萨特等人的书,他也不管那么多了。他觉得平常听课就是应付考试,是纯粹的浪费时间。

郭世英后来成立了一个地下文学小团,实验意识流与象征主义的手法,周国平深受他们的影响,也经常信笔涂鸦几句。最终,在文革的大环境下,离经叛道的郭世英显示被踢出北大,继而在26岁那年,惨死于“人民专政”之下,罪名是反革命罪。

由此我想到了晚年“变节”的郭沫若,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残酷的先生,他又能做得了什么呢?余杰之流,在前几年大肆的挞伐郭沫若,真是没有尝过人生的辛酸。三十多年过去了,郭世英依然是周国平的一个心病,他总想为郭世英写点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动笔。

心寒的岁月

武斗越来越猖狂,很多人因日记,著作获罪,惨遭批斗。郭世英的死令他万分悲伤,周国平为保护自己,就把自己的日记,哀悼郭世英的诗歌等著作统统付之一炬。他如今回想起来,为自己的举措痛悔不已,仿佛自己以前的生命变成了残片,在风中飘摇。觉得自己的灵魂无法面对郭世英。

在北大毕业后,周国平被分到以县城县委当了公务员,该地交通闭塞,找不到什么书读,只读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和一些经史子集,他也还颇能自得其乐。当时的人一定很难想象到,他会有如今的大红大紫。

邂逅尼采 锋芒毕露

恢复高考后,周国平考取了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从事俄国人性哲学的研究,三年后,有考取了博士,转而研究起尼采来。他喜欢尼采是因为尼采个性鲜明,极其真诚,尼采探讨的问题也是周国平平日思索的问题。周国平边读,边结合自己的生命感悟,饱含激情地写出了他的处女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巨大反响,深得大学生们的喜爱,一本哲学书,九个月就卖出九万册。

感悟生命

进入八十年代末期后,周国平的创作进入井喷期,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只有一个人》、《今天我活着》、《迷着的悟》、《守望的距离》、《各自朝圣的路》等相继面世。此时周国平有些不务正业了,作为一名哲学学者,出版的这些书没有一本是学术著作。他只是偶尔进行一些学术研究。不过在他看来,他觉得他的散文是哲学和文学的融合,认为自己是用散文的方式,谈论生命中的哲学问题。他想把哲学学术研究,纳入人生思考的整体轨道,因为他觉得生命有限,如若离开生命轨道专门进行哲学研究,自己就会变得像工具一样,不能成为一个人。当然此话值得商榷,叔本华,尼采等人好像一生都是从事世界人生哲学的研究。不过广义上来说,周国平进行散文等的创作,也算是一种哲学研究吧。

写作着 幸福着

他说若果他现在死去,他会因他没有写出的切身的生命经历和体验,而含恨,这种倾吐的欲望,驱使他笔耕不辍,那些作品都是他所认为的第一价值的表达。《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便属此列,这本书是一本私人性很强的书,书中满是他对亲情与苦难的体验。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压下心头对已亡女儿的沉重思念。

九十年代后,周国平相继遭遇丧女与离异,虽然他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表现人声的经历与体验,但目前来说,他似乎不想触及他离异的经历,他这现年更新的博客,最然对婚姻有所触及,好像是事不关己,读起来仿佛很玄远。

这也许就是一种不挑剔,审慎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态度吧。在苦难中,生命会赠给我们所有人以启示,周国平在他自尊自爱的王国里,体验着,爱着,写作着,幸福着。

愿他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好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