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成熟的人,一早就看破了这一点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19年12月20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自我边界》。
 
这本书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协会成员乔治·戴德所写。不懂拒绝,觉得自己必须对每个人的要求说“是”;大包大揽,容易对别人的问题负责,结果自己很受伤。这都是边界不清造成的。我们要有看到彼此间那条隐形界限的能力。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边界的三个认知。 

你以为的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事与愿违源于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作者的咨询者中,有个叫詹姆斯的男人。这天,他工作到很晚。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想“这么晚回家,不给妻子买束鲜花,太说不过去了。”于是,他转弯去了一家花店。
 
到了花店后,他又想“随便买一束花,太没诚意了,不如自己精心挑选几支漂亮的吧。”挑选完毕后,他非常开心,心想“这么精心制作的礼物,太太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感动吧。”想到得意处,他还哼起了小曲。
 
可是,当他回到家把一捧鲜花放到太太眼前时,换来的却是“送命三连问”:“买这么多花,这得浪费多少钱啊?我不喜欢各种花放在一起,你不知道吗?突然买花是什么意思,你做什么亏心事了吗?
 
詹姆斯一下子就被问懵了,“这怎么和预想不一样啊?”结果一个解释不清,一个非常郁闷,那天夜里就在怄气和憋闷中度过了。
 
从中你会发现“事与愿违”的核心在于“愿”:你的愿不是别人的愿。如果没有这种界限感,你就相当于总是把控制情绪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无形边界』 

“他一定很生气。”“他一定很高兴。”“他一定很郁闷。”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每天都会做很多类似的猜测,以为自己很懂别人怎么想的,并且不断彩排着别人会按照自己所想行事。
 
可是,“我”、“你”以及其他人,我们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你与他人的“边界”。简单讲就是,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能控制别人的反应。
 
也就是说,你可以表示友好,但很可能会“热脸贴冷屁股”;你可以很主动地帮助别人,但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感谢;你可以表示感谢,但很可能会得不到任何反馈。
 
之所以这种和你潜意识中预期相反的情况能够出现,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在做怪。当然,这一点对别人也适用。你周围的人也只能控制他们自己的言行,而不能做什么来控制你的情绪。
 

亲密有间


亲密也要有间。
 
简单分析一下你周围的人,你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同事和亲人,一定是在某方面有一致性。比如,对朋友而言,你们有兴趣的一致性;对同事而言,你们有利益的一致性;对亲人而言,你们有血缘的一致性。
 
可是,即便你们因一致性走到了一起,但因它而忽略了那些客观存在的差异,矛盾就会成为常态。
 
比如,好朋友反目成仇、同事水火不容、亲人渐行渐远,这些都是只想享受一致性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差异性带来的恶果。
 
如下图所示: 
                           
你和他人之间固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那些不同之处。
 
这一点在前文所讲的爱情中也是一样的。相爱时,两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状态。可是回归到生活琐事,每件事都是“三观”的斗争。牙膏从中间挤还是后面挤、婚礼在海边还是草原、吃饭清淡点还是口味重一点,在这些具体事情上的磨合,才是对爱情的考验。
 
我们要看到那条界限,不在事情的发展和设想不符时痛苦、不在别人的反应超乎自己想象时难过,才能收获更加成熟的关系。
 
总结一下,从你自己角度出发的设想,多半是理想化的。我们要了解界限的存在,才能在和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了解别人的情绪界限、需求界限和认知界限,达到人际和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