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分粘人、过度热心、不懂拒绝,很可能是你的共情力出了问题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知名认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公开课最受欢迎教授保罗·布卢姆所写。共情是把双刃剑,在强调共情的时代,我们也要看到过度共情的坏处。毕竟,共情总是带着类似狭隘的情绪,它像一盏聚光灯,照亮了一片区域,忽视了更多的地方。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三个过度共情的生活运用,分别是:过度共情的危害、失去自我的朋友和溺爱孩子的父母。
 

过度共情的危害

共情是分等级的。著名心理学家巴伦·科恩提出了一个共情曲线,按照不同的共情能力,从0到6,分成了6个级别。
 
其中,0级代表非常自我的人,他们毫无共情能力;6级代表共情能力极强的人,他们始终关注他人的所思所想,大脑时刻处于高度唤起的状态。这篇,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处于5、6级别的人。
 
“对方开心,我才会感觉开心。”
“当别人需要我时,我很难说不。”
“我经常因别人的事情,操劳分心。”
 
这三句话体现了过度共情者的状态。你可以把它们对照成,过度粘人的情侣、过度热心的朋友和过度操心的父母。
 
研究表明,共情往往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共情程度越高,他也更倾向于认为别人太过冷淡。
 
怎么讲?
 
很简单,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和回报。因此,他们陷入负面情绪,被人际关系困扰的几率更大、程度更深。而且,一旦别人拒绝了他们的帮助,或者不采纳他们的意见时,过度共情者就会以为对方有意见,不喜欢自己,由此引发新的人际矛盾。
 
 
失去自我的朋友

闺蜜、好兄弟,这类词汇从来不代表亲密,只代表一时的关系。但是很多人往往误解了这类词汇的含义,一旦认定了对方是自己的闺蜜或者兄弟,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共情。他高兴,你就高兴;他伤心,你也伤心;他做什么,你也做什么。最后的结果是过度共情者渐渐失去了自我。
 
闺蜜横刀夺爱,好兄弟不相往来的戏码,并不少见。过度共情者为了表示坦诚,往往会把自己的事情和盘托出。可是,对方了解你越多,就越容易“伤害”你。
 
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你总是得不到对方的过度共情回馈,最后由此产生了各种矛盾。
 
比如,你和男朋友闹别扭,找闺蜜倾诉,说了很多男生的坏话。可是,吐槽一时爽,反击两分钟。只要你和他没有分手,你们大家就有一起吃饭、逛街的可能。而你闺蜜的一句玩笑,或者一句调侃,很可能给你们的关系砸出一条裂缝。
 
自己给自己埋坑的往往是过度共情者。因为他们不懂区分,习惯性认为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但是他们的共情,周围人并不掌握。
 
 
溺爱孩子的父母

“这么冷的天,穿秋裤了吗?”
“天气还不暖和,别把秋裤脱得太早了。”
“你把秋裤放好,明年冬天还要穿呢。”
 
一条秋裤体现了父母的爱,更是过度共情的宣泄。他们感受到一丝微凉之后,立刻掏出了秋裤。可是却忘记了保健医生的指导:孩子的四肢可以稍微凉一点,他们火力很壮。
 
这种共情换来的是孩子的不理解。出门之后偷偷脱掉秋裤的孩子、把热水倒掉换成冰水的孩子和偷偷跑出去玩的孩子。
 
在过度共情的“误导”下,父母自以为十分理解孩子:他穿着秋裤呢,他水杯空了,我回来时候他在家呢。可是,却不知道,他们眼里的孩子是过度共情产物,是自己大脑勾勒出的“自家孩子”。
 
同时,过度共情往往还和溺爱相生相伴。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虽然有时候可以逃脱父母的控制,但是他们始终是被过度保护的。当孩子摔了一跤或身体不适时,这些都会引发父母极大的情绪反应。甚至有些父母会对孩子的挫折或痛苦无法释怀,让整个家庭陷入负面情绪中。
 
总结一下,凡事不可过度。在强调共情的同时,我们也要摆脱过度共情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格,是需要我们一生修炼的功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