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练型父母|《妈妈的悔过书》

 遇见三山 2020-11-06

李柳南,是积极爽朗的校长,也是受人尊敬的教师,她负责的班级总能拿到第一名。但她却要面对一对高中先后提出休学、只知道在家上网打游戏的“废物”儿女,被孩子视为仇敌,动辄干戈相对。

李柳南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参加各种父母教育课程、沟通课程,并且获得了韩国“情绪教练式辅导”的讲师资格,和儿女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李柳南用十年的时间,把自己真实经历写成这本《妈妈的悔过书》:“不是只有孩子要写悔过书,假使大人做错了事,也应该要写悔过书。”

一开始,素来在外意气风发的李柳南,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下,她曾三次昏倒被送往急诊室,三次被车撞到,其中两次还动了大手术。在她出车祸入院之后,她的儿女甚至只是打电话通知了爸爸,谁都没有去医院看望。


李柳南终于认识到:很久以来,她都是一个愚蠢的妈妈。

是只激励孩子成为金牌运动员,还是父母自己永不言弃,终身学习,努力成为金牌运动员,成为榜样激励孩子?

或许,很多父母的想法是前者,李柳南也不例外“我的标准是,我的孩子至少要比我优秀,要比我教的学生中的最优秀的还要更优秀。”

光是念书好还不够,并且要拿很多奖,还得是学生干部,很多年里,李柳南每天坚持在下午五点多回到家里,任何聚会或研习,一概被她拒掉:为了监督孩子学习,我要准时下班。

多年后儿子休学在家,李柳南一阵委屈涌上心头:“我是怎么把你们养大的?想去的地方没去,想吃的东西没吃,想穿的衣服也没穿......”

儿子不为所动,反而一顿挖苦:

谁让你这么过的?

不是你自己喜欢才做的吗?

你要去玩时,我什么时候抓着你不放了?

你要买东西时,我不让你买了吗?

那时,回到家里的李柳南,第一件事永远是把手放到电视上,根据发烫程度来估计孩子看了多久电视,“电视都要着火了,就是这样作业才不完。”孩子低着头想要辩解,李柳南却更加火上心头,“六点前把作业写完,没写完就不能吃晚餐。”

检查作业时,又是一阵枪林弹雨的指责,音调也越来越高:

“这题为什么会错?

怎么可以犯这种错?

你看电视那么久,我就知道成绩一定不会好了

......” 

教练能力之发问力的出发点是求知和启发,而这些发问的出发点不是启发、求知,只是批判和宣泄情绪。

李柳南像三餐一样每天说着固定的话,却从来没想过孩子听了会有什么感受,反而觉得“像我这样的妈妈,要去哪里找?”

李柳南意识到,她从来不曾真心地称赞过孩子,也不曾好好地跟他们对话。

一直以来,他们的对话类型,都是“成为仇人的对话”。

女儿一年级时,经常腹痛、呕吐,医生诊断她得了神经性胃炎和肠炎。李柳楠却不相信:“什么神经性胃炎,不想去学校硬要装病吧?”

后来,女儿转学到了她任教的小学,没有交到一个朋友。李柳南却说:“书念不好当然没朋友,休息时间朋友不跟你玩的话,你就看书或者做题啊!”中学时,女儿被同学抢走手机,却得不到妈妈的安慰:“笨蛋,手机为什么会被抢走?”

当儿子高兴地拿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回来的时候,李柳南却皱着眉头:“小声一点,语文是进步了,可是数学怎么退步了呢?你知道你的补习班有多贵吗?你这样的成绩在名校里,根本连中间的名次都排不上。”

在妈妈伤人话语下长大的孩子,心理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他们无法正常学习、生活,心里唯一所想的事情,就是复仇。“既然妈妈最重视的是学校,那么报复妈妈的方法,就是休学。”

直到孩子休学之前,李柳南都不觉得自己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问题。

休学在家的两个孩子,吃饭以外的时间,除了打游戏就是看电影。他们像两个中毒的人一样,李柳南也压根无法与孩子进行对话,家里摔碎的电脑、手机、剪断的数据线越来越多。“他们看到我就像看到仇人一样。”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半。

到底哪里做错了呢?回顾孩子幼年时期发生的无数事件,李柳南蓦然发现:自己似乎从来不曾好好和孩子对话。

在《妈妈的悔过书》里,李柳南提到了——教练型父母。

能让孩子说话的父母;

能从容听孩子说话半小时以上的父母;

当孩子说话时,能注视着孩子表示赞同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就是“教练型父母”:注重关系的建立,注重建立连接,注重启发,总是问开放性问题,总会试图理解孩子的内心,他们会习惯性问孩子:

你喜欢的朋友是谁?

今天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

你的梦想是什么?

这样的发问都有两个以上答案,都是开放性问题,发问的出发点是启发、求知,而不是评判、指责。这是教练式发问。

教练对话是一种发现性的对话,令被教练者发现问题,发现疏漏,发现答案;

教练对话是一种扩展性的对话,令被教练者看到更多机会,更多选择;

教练对话也是一种动力对话,激发教练与被教练者朝向预期的目标,并不断挑战自己,力争创造非凡的表现。

教练是一门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来发挥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

教练运用询问及内在发掘的方法去建立客户自省及负责任的能力, 同时亦在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支持,响应及整合。

——三山《自我教练:成为一个人》p7

而反观自己,李柳南惭愧地发现,自己连三分钟都不曾与孩子好好对话过。对待儿女,李柳南说得最多的话就是:

作业做了吗?

日记写了吗?

书念完了吗?

考试考得好吗?

这些发问都是封闭性问题,只有一个答案,yes or no。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连珠炮发问,很容易引发对抗。这些话语,无一例外,都带着催促、指示、控制的意味。李柳南不无后悔地说“原来,我并不是父母,而是管理者、监视者还有统治者。”

李柳南的女儿,曾有段时间特别沉迷漫画书,对此,李柳南认为“漫画书不好,要读文字书才对”。甚至有一次,李柳南擅自搜了女儿的房间,从床底下、衣服堆中找出了十多本漫画,火冒三丈的她,把女儿狠狠训斥了一通。

回忆往事,李柳南才意识到,原来女儿擅长用图像而非文字来认识事物,

“最近什么漫画好看呢?

是什么内容?

你看漫画时有什么想法?”

这些都是开放式问题,有一个以上答案,这样的问题出发点是求知和启发,比如以色列父母,他们最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

“你觉得呢?”

“你是怎么想的?

都是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做选择。如果能这么对话,说不定女儿已经是哪个领域的佼佼者了吧?

而李柳南对孩子的打击还远不止于此。

当儿子拿着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回来,大声嚷嚷着,“妈,我拿到第一名了!”李柳南的反应不是夸赞,而是一盆冷水浇上来,“语文是进步了,可数学怎么退步了呢?你这样的成绩在名校里,根本连中间名次都排不上。”

她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为了让孩子休学变成废人吗?

不是的,是因为爱,因为想让孩子变得更好、更谦虚。但却没有意识到,这样日积月累的打击,只会践踏孩子的自信,轧断孩子的学习动机。

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都只是依赖外部的力量。

擅长英语的补习班,学费昂贵也要将孩子送去;

擅长数学的补习班,距离很远也要报名......

而不用花费金钱、时间,随时都能给予的“肯定、尊重、支持、称赞”,也就是教练型父母的“看人之大”,父母却吝啬给予孩子。以色列学校成绩单上的评语,颇值得借鉴:

成绩前段学生的成绩单上写着:这位学生非常擅长三位数乘以三位数;

中段的学生评语是:非常擅长二位数乘以二位数;

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评语则是:非常擅长个位数乘以个位数。

歌德说:

依照一个人表面的样子去对待他,他就只能维持表面的样子;

依照一个人的潜力去对待他,他就能成就他最好的模样。

“妈妈叫你做就做,哪来这么多话?给我照做就是了!”李柳南用这样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命令,就像恐怖的军队组织:她会排满孩子的行程,做她要他们做的作业,去她认为好的补习班,写她要他们写的习题,读她要他们读的书......

然而这是妈妈要的,不是孩子要的,那么,与之相对的“自我主导式”的学习能力又是如何产生的?

最重要的,便是帮助孩子“降低干扰”、“厘清目标”,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动机”。不是妈妈要学习,而是孩子想学。

"专注于发展人的潜能"是教练作为一种专业的激励和支持的技术和形式区别于传统的指令监控、辅导心理、顾问建议等管理模式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把干扰降到最低,专注于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因为教练公式告诉我们:

P(表现)=P(潜能)-I(干扰)

帮助被教练者把干扰降到最低(零),让每一次表现都激发出最大潜能,每一次都做到最好的表现,这就是教练的价值,这就是教练能激发潜能,创造卓越成就的原理。

在韩国,考入顶尖名校,就意味着获得了通往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强的人脉资源,及优质的婚姻门票。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掉队,许多家长殚精竭虑,对子女施加压力,逼迫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前进,全然忘了孩子也是拥有自己感情和感受的、独立的人,而只是把他们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机器。这样的父母,引起子女的“仇恨”与“报复”也似乎是必然的结果。在中国,中产焦虑、教育压力和亲子矛盾触发引起的极端事件,也屡见不鲜。

什么样的父母,才能算是合格的父母?

书中提到一个调查问卷,美国《华尔街日报》以美国梦为主题,对1654人做了调查,其中的一道问题是:“您觉得怎么样才是算是成功呢?”

排在“拥有幸福的婚姻”、“拥有幸福的人际关系”之前,勇夺第一名的是:“成为受到尊敬的父母”。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呢?

李柳南尝试改变后,跟孩子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后来,女儿去美国读了心理学并顺利毕业,回国在一家青少年教育机关工作。学心理学的原因是:

“之前想自杀时,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只要一想到,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会最难过,我就想这么做。但是妈妈改变了,我就没有死的理由了。而那些选择自杀的孩子,都是因为找不到活下来的理由才会那样。为了那些跟我一样青春期在痛苦中度过的孩子,我想帮助他们。”

女儿在给妈妈的信中写道:“妈妈总是相信我、信任我,不停地等待我。我真的很以您为荣,也很感谢我的妈妈是这样的一位妈妈。”

儿子则在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毕业后,又开始攻读哲学系的研究生。

他对妈妈说:“多亏母亲,我才能以现在的模样成长并且活着,身为您的儿子,我真的非常骄傲。”

同理,文章中李柳南作为妈妈的所有的对话和模式,同样常见于企业管理中主管和员工的关系,值得每一位管理者借鉴、深思。

本文参考《亲手把两个孩子养成“废物”后,她写下了这部悔过书》《妈妈的悔过书:她受家长追捧,却被儿女视如仇敌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