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年轻人无法抵抗的致命诱惑

 一介 2020-11-06

今天来说一个当代年轻人无法抵挡的致命诱惑——

点心。

好吃的食物有很多,但有灵性的却很少,东方的点心算其中一个。

中国人爱吃点心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不然,我们怎么会给各式糕点赋予喜庆含义,只方便在节日里一饱口福。

 但今时今日提起点心,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飘过的是西式甜点。无它,只觉得那最为精致考究。

其实啊,把时间回溯一千年,他们才是最粗放狂野的那个。

在那个“黑暗的中世纪”,欧洲人们衣食住行都忒不讲究。

因为当时的磨坊只能磨出粗糙的面粉,而酵母也非常珍贵,所以烤出来的面包黑乎乎、硬邦邦,难以下口。

这玩意儿有多硬,据说有妇人用来当抵挡盗贼的工具,一棒子能把人敲晕那种。

人们要吃它,只能掰开了泡菜汤或者加水煮粥,至于味道,你也能想象得到。

贵族阶层稍微好点,能吃上较为细腻的白面包,但这也是现代面包的低配版了。

至于那些能够用心发酵,并且还添加了鸡蛋、牛奶以及蜂蜜的面包,连国王都不可能每顿都吃得上。

吃不好,喝不好。这就是所谓的,你穿越过去都活不到第二集。

 漂洋过海回到东方,自然就是另一番景象。

先秦到两宋时期,古人多是两餐制。早上八九点吃一顿,下午四五点吃一顿,就是全天的伙食。

那么中间饿了怎么办?

点心就该上场了。

做点心,古人确是认真的。

比如在唐代,当时曾流行一种叫“毕罗”的蒸食唐果子。这种唐果子以樱桃果作为馅料之一,蒸熟装碟之后,皮内的樱桃竟然果色不变,紫红如鲜,在薄薄的粉皮之内朦影玲珑。

当遣唐使把它带回东洋,一番改造之后,就成了如今日本奉为瑰宝的美食“和果子”。

 到了宋代,点心已经发展得颇为繁盛。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专卖包子的、馒头的、肉饼的、胡饼等的名铺大店不下十家。宋人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糕点,如栗糕、蜂糖糕、枣糕、豆儿糕、肉丝糕……

光看这一长串名字,就已经叫人口水直流。

 明清时期,如今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吃都已成型。

比如清代《桐桥倚棹录》记载:“点心则有八宝饭、水饺子、烧卖、馒头、包子、清汤面、卤子面、清油饼、夹油饼、合子饼、葱花饼……寿桃、韭合、春卷、油饺等,不可胜记。”

 至于富贵人家的点心,则更要精致多样一些。

光是《红楼梦》里提到的,就有:藕粉桂花糖糕、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螃蟹馅的油炸饺子、奶油松瓤卷酥、松瓤鹅油卷......

 荤的素的,蒸炸煎煮,样样俱全。比起西方千年如一日的面包咖啡,不知要甩多少条街。

在吃这门学问上,中国人从来没输过给谁。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纵使是贯穿传统文化脉络的点心,在一南一北,也各有不同风味。

当年周作人形容北方点心时,毫不犹豫地用了“茁实”二字,如今看来也是精准无比。

北方点心分量够足,饱腹感一流,造型未必精致,但绝对叫人垂涎。

在北京,点心被统称为“饽饽”,种类繁多,花哨无比。

 如今最出名的三样小吃,驴打滚儿、艾窝窝、豌豆黄儿是街头市井的好滋味。

黄米面的驴打滚儿软糯香甜,表面上沾满了豆面儿;艾窝窝白白胖胖,圆滚滚的肚子里装着山楂白糖或者豆沙、枣泥;豌豆黄儿晶莹细腻,含在嘴里即刻化了。

 那些王公贵族,论起吃来更是无人能敌。

比如清代皇室贵族在举行祭祀典礼、红白寿宴上,会将印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安康”等吉利话的糕点盛在八只盘子里,摆成各种图案,谓之“八件儿”。不仅造型诱人,更是喜气十足。

如今被游客诟病的茯苓饼,当年可是清宫爆款,皇后娘娘才吃得上;

满口生香的枣泥酥,这曾是慈禧的私人订制,后来才从宫里流到民间。

丝丝清甜的玫瑰饼,是张学良在京时的最爱,吃一口满是春天气息。

至于豆汁、面茶、豆腐脑儿、炒肝儿、卤煮,大概很难被归入点心之列,但在那份京城口味却是如出一辙,爱的人极爱,恨的人极恨。

百年风云变幻,曾经的皇宫美食也流传到民间,封存了当年的优雅,也增添了几分地气,形成北京点心独一份的风味。

一路向南方开,点心的风貌开始飞速改变。

正如周作人在书里写过:“北方的点心是常食,南方的点心则是闲食。”南方的点心以精致小巧著称,煮一壶茶,品一碟千层糕,翡翠烧卖,口口都是生活品质。

 在物产丰饶的江南一带,糕点制作细腻至极,堪比艺术品。

在扬州,有水晶月饼、柿馅春饼、甘露饼、菊花饼、雪花酥、马蹄卷、琥珀糕、竹叶糕、枇杷糕、葡萄糕、神仙富贵饼;

 在苏州,少不了松软细绵,富有松仁清香的松子黄千糕,或是洁白绵软,颇有咬嚼感的米枫糕、就是干食松脆,冲饮肥糯的猪油芙蓉糖……

 不论你是否习惯这份甜腻的风格,都总能被它的精巧与仪式感折服。

到了广东,点心又演化成早茶茶楼里那一笼一笼的叉烧包烧卖虾饺,人间烟火气十足。

 想起儿时的暑假,总会被父亲拉扯着早早起身,到茶楼去喝早茶。

那时的老式茶楼喧喧嚷嚷,不到八点,老广东们就捧着报纸泡上了茶,面前摆上了凤爪排骨,翘着二郎腿消磨时间,惬意得很。

但对于我们这种来晚了的,形势就严峻许多。茶楼的阿姨们推着装满点心的小推车,满大堂穿梭。你得看好时机一把截住,才能带走几笼心仪的美食。

 好不容易把排骨凤爪叉烧包和肠粉集齐,终于能心满意足喝上一口铁观音。

慵懒的暑假的一天,这才算开始。

点心在北方,吃的是饱腹的真实,过的是日子的踏实。

点心在南方,吃的是闲情逸致,过的是精巧与实惠。

一南一北,各有风味,大有不同。正是会吃爱吃的中国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你有多久没吃糕点了?

在物质极度丰裕的现代,平素里就食肥饮甘的我们,也许已经很少吃糕点,取而代之的,更多是速食零食。

糕点是一种属于慢时光的造物。中式糕点的制作从来不易,换一个人,换一双手,往往又是另一番滋味。

回溯起儿时的记忆,你总会看见那么一两款点心的身影闪现。

譬如老城街角里那家开了多年的包点店,松松软软的大馒头,怎么吃也不腻;还有过年过节时奶奶亲手做的田艾籺,那是一生都忘不掉的味道。

那些慢悠悠的闲适时光是再也回不来了,但属于那段时光的舌尖记忆,我们却始终回味。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眷恋,从来不仅仅停留在口舌层面,更赋予了感情与回忆。

糕点亦如是。我们用它来表达对节日的欢庆,也一点点构建着日常美好的仪式感。

这背后,都是我们通过食物,对美好的追忆和向往。

 所以说啊。

那一份份用心制作的中式点心,吃得何止是味道,更是情趣深意。

在一步步繁琐的过程中,制糕人把自己的心意,一点一滴地揉进了糕点之中。正因为这样的一颗惜物之心,做出来的糕点才无比矜贵;

这样慢悠悠一口口品尝的糕点,才叫人长久回味。小小糕点里,藏着人们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活的认真。

如此说来,对吃最讲究的民族,非我们莫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