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沐风:仿制药乃行业基石、国家根本——读“华海杜军专访“有感

 医药魔方 2020-11-06
谢沐风

1990~1995,五年制日语药学本科;1995~1998年,药物分析专业硕士;1998年~至今,在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2003.8 ~ 2004.2,赴日本厚生省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药品部(即日本中检所)进修学习。

前天读了医药魔方推送的华海杜军专访(见:华海杜军专访:制剂国际化需要耐得住寂寞!),让本人回想起10年前的一幕幕,禁不住写下此篇随笔……

2004年2月,笔者结束了在日本厚生省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药品部(即日本中检所)半年进修学习后回到国内。纵观日本制药行业发展史、对我国现状已是胸有丘壑、洞若观火。在历时半年采访了整个产业链每一环节相关人士后,对本行业存在问题更是一览无余、了如指掌,比如生物等效性(BE)实验没有失败的潜规则导致制剂被漠视、众人对体外溶出度研究不屑一顾……

次年,笔者撰写了回国后的第1篇文章《改善溶出度评价方法、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水平》,发表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第7期。彼时,整个行业都沉浸在“仿制药疯狂期”,这样的文章自然不会引起关注。直至2006年11月,笔者突然收到一家企业的来函,称“本企业欲申请WHO全球药品招标,先在国内真实地进行了2场BE实验,花费掉40万元却均失败了。我们的制剂人员才不得不冷静下来查阅文献,看到您的文章后与您联系……”

数天后,笔者抵达该药企,首先测定了两批BE试验失败样品与原研制剂的多条特征溶出曲线,结果均与原研制剂有显著性差异,且体外溶出结果与体内BE参数呈正相关。随后指导了该企业的仿制制剂研发顶层设计,要求从小试、中试到工艺放大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样品与原研制剂多条溶出曲线一致,之后再去做BE试验。一年后传来喜讯,该企业BE试验一次性通过。

就在收到该企业来信的同时,本人还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往来如下:

对方:请问您写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

本人:从日本学来。

对方:我们正在按您文中思路进行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研发。

本人:猜测您是在做出口,因国内尚无人按此思路进行研制。可否告知高就之处?

对方:抱歉!领导要求保密。

本人:好,那我们就研讨“如何测得原研制剂多条特征溶出曲线”……

半年后该企业打来电话:“谢老师,我们是浙江华海药业,我们的奈韦拉平片仿制药刚刚拿到美国FDA的批准文号,开创了中国制药行业的先河;我们领导邀请您来浙江台州给我们做次学术报告”。2007年10月,笔者再次走出上海。

至今还记得,讲完课后华海公司领导带我参观实验室,他们当时仅有40人的制剂研发团队就已配备了10台全自动溶出仪和8台沃特斯液相(专为溶出测定服务),这样的配置直接彰显了华海在制剂研发上的水准和厚度。笔者对晚饭期间与华海公司领导交流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谢老师,请您高度概括一下日本药监局对仿制药研发申报要求的精髓”。

“就3条。第一,连续3批、每批至少10万片;第二,在有区分力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仿制制剂3批样品多条溶出曲线均需与原研制剂一致;第三,今后市场抽查、检测仿制药的多条溶出曲线是否与参比制剂一致”。

“日本专家真是玩透了、佩服!”。

随后,华海公司领导转身询问旁边的下属:“昨天工艺放大样品的溶出曲线测定结果与原研制剂一致吗?”,本人听罢,不禁感慨万分:在这样一座闭塞的小城市,居然看到了祖国制药产业的希望与曙光!因笔者深知:唯有按此思路才能将仿制制剂做好。所以时至今日,本人坚信华海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

医药魔方这篇专访道出了华海过去10年矢志不移、坚持不懈走国际化道路的艰辛历程。文中有这样3段话令人深思:

1
——当年,外界普遍认为华海这个做法非常冒进,国内从来没人做过制剂国际化,研发什么产品?
感想:(针对企业老总和董事长的劝慰)做任何事情、唯有独辟蹊径方能脱颖而出,因为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小概率是不可能落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的头顶上。因此,当众人都在“争分夺秒开展三类仿制药强仿”和“耽溺于创新药研发、恨不得搞出个重磅炸弹”时,您就应冷静思考与重新布局了。
2
——杜军至今仍清晰记得华海(股票)上市一个星期后他与新诞生的亿万富翁好友陈保华会面时的场景:陈当时手里捧着一大碗方便面,看到我来了之后,不容分说地把我拉到身边说,阿杜阿杜,快来帮我想一想,咱们现在有钱了,究竟如何才能把制剂做到美国去?

感想:很多企业股票上市后超募了数亿乃至10多亿资金,领导层信心爆棚,恨不得指点天下,将全行业一网打尽,于是瞬间组建了上百~几百人的研究院,随后“四面出击、什么都干”——创新药、仿制药、所有剂型、全部渠道,结果5~7年下来收效甚微、甚至一事无成。反观华海领导人、股票上市后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制订了“制剂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坚持10年取得丰硕成果。

所以,本人自2009年起就大声疾呼、众人切勿痴迷于创新药开发,应效仿华海,拿出资金做好仿制制剂,进而获取欧美日药监局认证,随后回来“曲线救国”,就此避开低价厮杀、走“高举高打”路线,这才是药企发展的正途!然而、却鲜有响应者。但近大半年,很多当年曾聆听过本人讲课的药企领导纷纷来函表示:悔不当初没有采纳您的建议,现今看到国家鼓励制剂国际化、并给与强有力的政策倾斜,真是后悔不已、捶胸顿足。

3
——中国药企是否还有机会?杜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原料药大国,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原料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而被印度人非常廉价地拿走了。
感想:过去10年,当我们还沉浸在“抠杂质的大炼钢铁”与“创新药的大跃进”中时,我们的近邻——印度,抓住机遇在仿制制剂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几乎渗透和占领了全世界仿制药市场,仅从“美国市场有近40%仿制药是印度公司制造”和“WHO招标、约90%订单被印度企业获得”便可知晓。

所以,脚踏实地做好仿制药才是行业根本、国家之重!因为在未打好仿制药基石的前提下研制创新药可谓是好高骛远、即便研制成功也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盖因仿制药研发的实质就是制剂研发,核心乃工业药剂学,而原料药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道理很简单、“精粉与馒头完全是两个概念,精粉依然会制成死面疙瘩,让人无法下咽、难以消化”。

最后,诚挚地寄望、通过“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能彻底改变我国药物制剂积贫积弱的局面。至于衡量此项工作成败与否的指标,本人斗胆献言:以未来能有多少制剂品种获得发达国家药监局认证来评估吧!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专业认知与体会,不代表所在单位与官方观点。文辞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