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和誉生物乔迁研发中心,看本土创新药企实力崛起

 医药魔方 2020-11-06

夏末秋初,张江的一家本土创新药公司喜迎乔迁,新居坐落于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原GSK中国研发中心大楼。作为新主人,和誉生物CEO徐耀昌博士站在窗前感慨:公司赶上了中国新药自主研发的好时代,愿借此机遇大干一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

两年前,“50后”徐耀昌、“60后”喻红平和“70后”陈椎,这三位共事多年的“老中青”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共同创立了和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他们都曾长期任职于礼来、诺华、强生、默克等多家跨国药企及恒瑞、豪森等国内龙头医药企业的重要研发和管理岗位,在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各自拥有丰富的实战、项目领导、和团队管理经验。

在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将目光聚焦在大分子疗法时,和誉生物的目标略显“另类”:要逆潮流开发基于肿瘤免疫系统的新一代小分子靶向药物,为国内外患者早日开发出疗效好且可负担的药物。

领头人徐耀昌在业内的专业能力、人品及口碑为新公司的融资招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司成立不久,便得到了业界各方的鼎力相助。一年前,他们成功完成总额为28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礼来亚洲、国药资本、建信资本和泰福资本共同参与。到目前为止,和誉生物已经组建了接近70人的新药研发团队,并建立以抗肿瘤药物为核心的研发管线,其中有3个项目已经或即将进入IND申报阶段。

和誉生物产品管线

“我们聚焦在肿瘤免疫领域和亚洲人群高发癌症,专注开发新颖和高潜力药物靶点的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小分子新药。从2019年开始,我们每年至少会有1到2个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徐耀昌告诉记者,他的语气中透露的是自信和坚定。他同时还强调,和誉研发团队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创新、专注、效率和成本。

出于对和誉创始团队的信任为推进项目出谋划策。徐莉曾先后在美国默克、辉瑞、恒瑞医药以及中国药监局任过重要职位,对临床试验的把关经验颇丰。此前在雅培及武田等公司担任要职的何奇志(Kathy He)女士,也在今年年初放弃了在香港与美国的投行工作机会,加入了和誉团队。

老骥伏枥

和誉公司的创始人徐耀昌博士是一位资深的新药研发科学家,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发表专利100多件,文章40多篇,并参与了多个上市药物的开发。他于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并在1982年以优异成绩入选“中美联合化学研究生项目”(CGP)的留学名单,五年后,他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几经辗转,徐耀昌加入了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礼来,并通过数年的努力,从一位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成为了第一位进入礼来新药研发管理层的华人。

和誉生物创始人徐耀昌博士

2003年,徐耀昌说服礼来在中国合作组建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公司,并将部分研发工作转到这个在张江新组建的公司。这项合作在为礼来实现开源节流的同时,也意外带火了中国医药领域CRO产业的崛起。医药行业的各类公司纷至沓来,上海张江的一片片农田被一座座研发大楼所替代,跨国公司和本土领军企业纷纷在这里建立研发总部,最终使张江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新药研发生态圈。同年,徐耀昌回国工作三个月,不仅让他感觉到中国医药研发和国际的差距,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张江新药开发的机遇。至此,他下定决心要为中国制药的崛起贡献一己之力。

2004年,礼来公司出于业务聚焦的考虑,将徐耀昌主导开发的偏头痛药Lasmiditan以100万美元卖给生物技术公司CoLucid,一度让他陷入了人生的小低谷。有意思的是,时隔13年后,礼来又以9.6亿美元的价格回购了Lasmiditan,希望在尽快完成LasmiditanIII期临床开发并推向市场(见:时隔12年,偏头痛新药Lasmiditan重归礼来)。提到这件事,徐耀昌颇有感触地说:“这样的事在行业里不是没有,但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小。自己亲身经历了,会让你对行业和大公司的运行有更深刻的体会和了解。”

时间来到2006年,瑞士的制药巨头诺华准备在中国筹建研发中心,考虑到以往的经验和成果,徐耀昌成了他们的不二人选。他被诺华选派到中国组建研发中心的化学团队。在诺华上海的五年,从最初的公司选址、团队的组建,到后来的新项目建立和推进,徐耀昌同中心一起为诺华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研发人才队伍。

五年后,国内民营制药企业翘楚之一豪森药业,也意识到了创新药开发大潮的来临,决定实现产业升级,从以仿制药开发为中心升级成以仿制和创新药开发并重的新型模式。当委以重任的橄榄枝再次递向徐耀昌时,他仔细考虑后接过使命。在豪森的4年,徐耀昌在张江建立了100多人的新药研发和临床队伍,并为豪森创建了丰富的新药研发管线。

2016年,当豪森新药开发中心走上正轨两年后,徐耀昌长舒一口气。终于,他可以卸下外界赐予的各种光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同年4月,他在张江创立了和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没有几经粉饰的商业计划书和BD,仅凭着徐耀昌在业内的专业能力、人品及口碑,就在短期内获得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启动资金。

梦想的坚持和追求,是徐耀昌创办和誉生物的初衷。尽管更换职业跑道后的工作量与此前作为职业经理人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徐耀昌的精神头却更足了,从科研到招聘到融资,事无巨细,乐此不疲。

走出舒适区的中年

徐耀昌深知“新药梦” 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要有志同道合者一起才能成事。这也是他几年前栖息于大药企的羽翼之下,而没有只身出走的主要原因。而今他非常高兴有两位能够协助自己的伙伴一起创业。

在朋友眼中,性格沉稳的喻红平博士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专业扎实、处事冷静,且敢于“折腾”工作生活。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加入默克制药工作。

和誉生物共同创始人喻红平博士

2007年,诺华宣布在中国筹建研发中心,而立之年的喻红平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安定的工作生活,成为诺华上海研发中心的第一位海归。五年后,喻红平又追随徐耀昌加入豪森药业,作为副手帮助豪森在张江搭建了新药开发中心和丰富的新药研发管线。

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涉猎广泛的喻红平曾在肿瘤、炎症、心血管及病毒感染等疾病领域都带领自主研发的药物进入后期临床试验。作为和誉生物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喻红平在公司所管理的药化部门,是新药开发的“卡脖子”环节,该部门不仅承担着极大的开发工作量,也囊括了公司将近一半的员工。

“永远鸡血满满,永远热血沸腾”是我作为旁观者,对陈椎博士最深刻的印象。徐耀昌如是说。陈椎曾求学北大,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清晰、博闻强记,对国际医药界的学术动态方向有着超前的敏感。

陈椎亦共同创始人,除了带领生物部门日常工作外,他的主要工作是发现优质靶点并推动项目开发。经常开拓视野、保持与领先的科学研究同步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必要条件。以今年的AACR为例,陈椎博士带领4名年轻同事赶赴学习,用4天的时间逐一观阅了6000多篇学术海报(poster)。这些业界最顶尖科研成果里面好的发现和想法,也成为了和誉生物新药项目池来源之一。

和誉生物共同创始人陈椎博士

2008年,陈椎离开美国雅培公司“Bcl-2”项目团队,作为生物部门主任研究员加入诺华。徐耀昌、喻红平、陈椎常常一起讨论学术上和项目上的的问题。几年的共事,让三人不仅在专业方面日益磨合,也让徐耀昌认识并发现他们之间拥有趋于一致的价值观。两位年轻人身上散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徐耀昌意识到他俩都是不可多得的、可以共图大计的人才。

与没有生活后顾之忧的徐耀昌不同,喻红平和陈椎不仅有处在青春期及幼年期的子女需要教育和陪伴,还有家庭的重任需要担当。但这两位走出工作舒适区的中年人,成为了徐耀昌的左膀右臂。三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合作默契。这对于一家初期创业的团队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当陈椎以国际化视野为团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池后,选择项目开展顺序成为决定企业日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多年来的彼此信任,并考虑到公司还处于小荷初露阶段,三位创始人经过多次讨论在产品立项上达成一致标准,即聚焦于核心领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立项;执行层面则坚持国际大药企的同等标准,保证项目质量达到国际一流。

在团队组建初期,以“稳”为先,为团队树立信心。即选择靶点确认性与成药率相对较高,新颖性与风险较为平衡的如FGFR4和CSF-1R这样的项目成为他们优先考虑的对象,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功地将两个项目均推近至临床注册阶段。

随着执行团队的的逐渐磨合,公司将靶点的选择向更早期、更新颖、更有价值逐步推进。与之相应的,也对决策层在风险与回报的平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不过三位创始人坚信:当整个团队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对项目的弱点把控也将更有经验,判断视角也会发生变化,将立项的标准再拔高一个层次,挑战有壁垒的项目,是小公司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

等到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后,团队能够对靶点的可靠性、风险回报以及可操作性能够进行较深入透彻的分析时,和誉生物将开始考虑更前期、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徐耀昌表示,目前和誉正尝试通过多种途径,与PROTAC、DNA编码药物筛选、CRISPR、人工智能(AI)药物研发等前沿技术相结合,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

有梦想的青年员工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整体向好,在药品研发上的投入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创新药企业逐渐成为年轻人青睐的工作场所之一,和誉生物也在短短两年已经聚集了近70位来自国内外的专业人才。


——你为什么要加入和誉生物?

——我太太在这家公司工作,她说公司不错所以我就跟过来了。

——新药开发风险这么大,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你们不担心风险吗?

——在谁家做新药的风险都大,我们相信徐博的为人和能力。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国外回来,也发现内心充盈才是幸福的源动力。比起三四十年前那个吃饭穿衣都要担心的年代,我们顶多是暂时买不起房。保持热血,知足常乐。”在与和誉生物药化部门的一位组长交流之后,记者不禁感叹,“有梦想的人真的很了不起。”

和誉生物的新家,交通越来越便利,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人才越来越聚集。它的成长轨迹亦是中国本土创新药企成长发展崛起的缩影,在此祝愿徐耀昌、喻红平与陈椎等领衔的团队,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药产业中,攻下他们理想的城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