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人生的境界

 我的书海601 2020-11-08

读了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最欣赏的就是人的可教育性。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是有缺陷的动物。动物有皮毛,可以御寒,一生下来,就能跑会跳,没过几天就能自我生存。而在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人的这些生存武器已经退化。

人生下来之后,还要渡过一段很长的宫外期。因而,人与动物不同,其行为并非受本能指引,而要受思想指导,人只有通过思想才能立足于世。但人的思想并非与生俱来,只有在后天的学习中形成。也就是说,人必须接受教育。

博尔诺夫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生物,还包括两层意思。

首先说明人一生下来就进入一个文化了的世界。人要生存,就必须要学习,接受后天的教育。其次说明人生来就是有“缺陷的生物”。人的生物缺陷与文化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人成了不断求新的动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可以使自己不断完美的生物。正如阿德勒所说,人因为自卑而超越。

人的这个不断求新的、不断趋向完美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旅程,每一层台阶都是人生的境界。每一个境界之上,人生的风景也会不同,人的认识也会迥异。有意思的是,古今中外的哲人们都喜欢把人生分为三个境界。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处在审美阶段的人,总是耽于感官的享乐,没有道德责任感,也很难洞察真理。到了道德阶段,人固守道德的准则,凭着理性生活。但是人毕竟还是享乐型的动物,道德存在和感性生活不断的发生冲突,给人带来沉重的痛苦。而在宗教阶段,人摆脱了世俗和道德的束缚,凭信仰生活,他只作为自己而存在,面对的只是上帝。

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

那么,中国的哲人们如何看待人生的境界呢?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表现为人不断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千古难题。《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就曾经陷入到这个追问之中,而欧阳锋更是因此而走火入魔。

第二境界中的“无”,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为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融合为一。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所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所谓“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参透人生与参透佛理,并无二致。

涉世之初,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等到在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人开始变得疑问、警惕、复杂,甚至激愤、不平,人不愿再去相信什么,甚至连自己的眼睛也不再相信。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很多人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才发现“死去原知万事空”。一切的外在的附着物都不重要。成吉思汗临死之时,非常的感慨。一辈子争来那么多的疆土,但是,属于自己的不过是巴掌大的一小块。只有极少数的人达到第三重人生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人智人愚,不碍于眼;世事得失,不系于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个时候的人,就会“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凡凡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夜之间,秋风就会凋零碧树,此处有悲秋之感,更有人生短暂之叹。白云苍狗,时不我待,所以要登高远望,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旦目标明确之后,就要在既定的道路上寻求真理,为之“不悔”,为之“憔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不仅是肉体上的苦乏,更是心志上的锤炼。这就是第二境界。

有了目标,又能执着的追求,照理说,自然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但你仍然有可能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但在淡看一切之后,蓦然回首然,说不定你会豁然开朗,刹那间领悟“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的长河。探索就是真理,过程就是真经。这就是人生的第三大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于是,又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师徒三人,见一幡迎风飘动。一徒弟说:“风未动而幡自动。”另一徒弟说:“非幡动,是风动。”二人争执不下,师傅却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乃汝心动也。”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最高的境界乃是心灵的修炼,春风化雨,万物如常,而又臻于化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