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黄米粽以及关于外婆所有的一切

 深溪虎堂 2020-11-08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又要来了。

在这个各种各样人造节日层出不穷的今天,端午节作为中国最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依然能够在至少提前一个月的时候就开始预热,并且在正日子这天达到全民过节的高潮,不得不说和老祖宗传下来这一天要吃粽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毕竟我们中国人是一个自带吃货属性的民族,民以食为天嘛。

关于端午节流传最广的传说,莫过于来自老百姓为了怀念自沉于汨罗江的楚国大夫,大诗人屈原。由此还引出了端午节的又一个重要风俗,赛龙舟。善良的人们争先恐后的划着龙舟,飞驰在平坦辽阔的江面上,好像千年以前为了搭救屈原投江的场面重新再现。然而人死不能复生,退而求其次吧。为了缅怀他,人们把包裹了糯米,干果,肉类的粽叶包投入江中,大概也是希望喂饱了江中的鱼虾,它们就不会再去骚扰老夫子吧。

久而久之,传到今天,粽子和汤圆,月饼一起,成为了三大民俗节日端午,元宵和中秋节的图腾象征,也成为中国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节日主角之一,虽然隔壁那个脸皮很厚的邻居又总是跑来试图盗版。龙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划,但是粽子确是每个人都可以真真切切吃到嘴里面的美味。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键盘侠的甜咸二党就开始争论到底粽子是甜的正宗还是咸的地道。其实,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作为一个号称“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四条腿的板凳不吃”的吃货民族,我们对于粽子的钟爱又何止甜咸如此简单呢?

来,你来听我说。

先说风味,甜咸两大门派自然以南北为界,不过令人称奇的是平时嗜甜的南方人此时倒是要吃咸粽子,而日常生活里口味偏咸的北方人反倒是要吃甜粽子了,造化弄人,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由甜咸继续细分,由于中国各地饮食习惯大不相同,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一般来说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更别说善于把吃这件事逐渐琢磨为艺术的中国人还开发出了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曾经有好事者统计过中国粽子的十二大门派,分别是北京派(皇城根儿下的名门正派),广东派(以千变万化的馅料取胜),四川派(真的有辣味粽子哦!),苏州派(顶顶喜欢那只猪油夹沙粽),嘉兴派(这应该是名气最响的了,比如五芳斋),海南派(份量最大的,一个一斤!),山东派(最老派的粽子),汨罗派(大概是和屈原关系最紧密的产物了),闽南派(烧肉粽,味道赞!),台湾派(一年四季都有的吃,不仅仅是端午节),西安派(浇蜂蜜而食为特色),以及各种创新门派,统称为新派。一时间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再说形状,因为地区不同,原材料不同,以及包裹手法不同,又产生了诸多流派。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流传至今,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枕头形等各种形状。

说完了口味和形状,再说包装材料。按照老辈的说法,包粽的粽箬很有讲究。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江浙沪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那是一种专门栽种的竹箬,以之裹粽而煮,不仅气味清香,而且不易变馊。除此之外,还有人用芦苇叶,芭蕉叶,茄柊叶等等,倒也各具特色。

外面的包装材料已经这么复杂,更不要说里面的馅料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豆沙,枣泥,赤豆,莲蓉,虾仁,笋干,火腿,香肠,肉松,咸蛋黄,花生,松仁,马蹄,红枣,猪肉,鸡肉,冬菇,绿豆,烧肉,板栗,玫瑰,干贝,桂花,薄荷,叉烧,以及各色蜜饯果脯等等,已经让人目不暇接。更不要说现在的新生代在粽子馅料上更是脑洞大开,什么榴莲,抹茶,可可,咖啡,海盐,红茶,泡菜,奶酪,纷纷争先恐后的登台亮相,说不定用不了多久,红烧肉,油焖笋,臭豆腐,羊肉串,乃至满汉全席都可以包在这一只小小的粽子里面了。

不过,如果包一只好粽子,除了好的粽叶,好的馅料,还得有好的米。这一点上分歧倒是没有那么大,绝大多数的粽子都是用白糯米来作为主料的,北方人会把它叫做江米,无非是浸泡后直接用,加了酱油拌入味,或者泡碱水以追求那种弹牙的口感。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类粽子,也是别有风味呢,那就是黄米粽。

黄米粽,顾名思义,就是以黄米为主要原料包的粽子。黄米又称黍,糜子,黄米,夏小米,黄小米,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质黍,称为穄,以食用为主。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黄米就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黄米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和酿酒。虽然黄米和小米同样出产于北方,但是在北方人眼里,黄米的地位是要高于小米的。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拿它当江米使,有些地方还拿它做糕待客,包括在端午节这样一个重要节日用它来做粽子。

我的外婆最擅长的就是这种黄米粽。

我的外婆是一个非常传统,或者说是老派的中国式外婆。虽然她没有上过一天学,认识的几个字也是仅仅靠解放后的妇女识字扫盲班得来的,主要是用于把自己的名字写出来,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把三个儿女拉扯大之后,又开始养育三个下一代。她的一生,似乎就是在围绕着一间小屋子为核心的。如果不是在灶台忙碌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那必然是在水池边上洗涤衣物,要么就是拿着一块抹布在收拾屋子。所以虽然一间狭窄的屋子里已经堆得满满当当,但家里永远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绝对不会杂乱无章,也绝对不会让人发现污渍,哪怕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印象中外婆永远都是笑眯眯的看着儿孙们,说话的声音也总是带着几分关心,几分溺爱。以至于我们几个晚辈每每闯了什么祸事,第一反应就是寻求外婆的庇护。而那个时候的外婆,也一定会像护雏的老母鸡一样,张开臂膀把我们保护起来,在我的心目中,外婆永远都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可以帮自己抵挡一切的风雨。

作为一个操持忙碌了一辈子的家庭妇女,为了养活一家人,外婆练就了一手好菜,特别是各种面食和杂粮制作。所以每当到了端午节前,对于幼年的我来说,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看外婆包粽子。

挑选粽叶,外婆会很轻声细语的告诉你,不要选哪些看上去绿油油的,而是要选择那些闻上去有点自然清香的叶子,最好捏上去也是很有弹性的,买回来然后浸泡在水中。

黄米也是一样的,上好的黄米颜色会有一种耀眼的金黄色,对于没怎么去过农村的自己来说,如果用什么颜色来形容丰收的话,大概也就非此莫属了。过两遍筛之后,把黄米浸泡在水中,直到变软为止。

包粽子,在我看来,外婆就像是在变魔术一样。取两三张粽叶铺平,从中间折成漏斗状,放入几个红枣和适量的黄米,把粽叶上口包严,呈四角形,再用细麻绳扎紧,外婆的手上已经布满了皱纹,但是却是异常的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小巧的粽子就包好了。年少的我往往坐在旁边,一边陪着外婆说话,一边看她手脚麻利的忙碌着,不一会儿脚下的面盆里就高高的堆起了一个个胖乎乎,紧绷着嘴不说话的粽子。

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粽子上放箅子,用大石块压住箅子,以免粽子煮时移动破损,小火慢煮。有时候坐在灶边,看着火苗滋滋的舔着锅底,总是忍不住想去掀开锅盖看一看熟了没有。外婆只好把这只小馋猫拦下来,或者掏出几个红枣,或者盛出一碗绿豆汤,让我耐心的多等候一会儿。在粽子最终大功告成之前,这样的小把戏总归会重复上演几次,现在想想看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最后吃粽子的时刻,对于小孩子来说,与其说是一顿美餐,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特别中意那种完全是黄米,没有馅料的粽子,大概是因为我会在上面撒上厚厚的一层白糖,就这样用筷子挑着黄米,蘸着白糖吃。也许只有这个时候,家里的大人不会再拿出“糖吃多了会蛀牙”的理由来阻止我,因为外婆一定会支持我的。

直到现在为止,关于端午节的所有回忆,都是和黄米粽以及外婆联系在一起的。

外婆,我很想你。


为了庆祝粉丝过千,小小的准备了一份礼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