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5年授衔,为何有4名正军职干部仅授大校军衔

 人众众人 2020-11-09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军首次对全体有军职的军队干部进行授衔,史称“五五授衔”。其中此次授衔,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中将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少将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大校军衔1266人。

在授衔时,正军职干部,包括军长、军政委一般授少将,也有部分授中将的。可是,当授衔名单出来后,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有4名正军职干部仅授大校。他们分别是:第十三军政委张力雄、第十六军军长尹先炳、第二十四军军长梁金华、第六十军政委刘瑄。

为什么呢?

笔者仅凭自己对军史一点点粗略了解,和读者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说说第十六军军长尹先炳。


尹先炳,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1930年1月参加红军。1934年冬入党。在红二军团中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团参谋长。抗战时期被点名调到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任参谋长,后升任团长。1940年调到太行军区,任129师新编11旅旅长兼太行军区第1分区司令员。当时秦基伟是副旅长。一年后奉命回到延安学习。

1945年调到晋冀鲁豫军区,任一纵二旅旅长、1纵副司令员,1949年2月19日任第二野战军第16军军长,建国后出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2年12月28日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16军军长。第16军是我军第一支合成军,配备有强大的炮兵和装甲兵部队,尹先炳率部小试牛刀,攻克527.7高地、488.8高地、西方山、斗流峰,歼灭美军三个连。在金城战役中又对铁原地区发起进攻,收复2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攻克了铁原飞机场。

按资历和战功,尹先炳是够格当中将的,至少也是少将保底,可惜因为严重的生活作风问题,1955年从正军级被降职为准军级,并被处以留党察看两年处分,仅得大校军衔。


再说说二十四军军长梁金华。

梁金华,1913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县。1928年3月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十六军第九十一师特务连副连长,独立第二师特务连连长,红十八师第五十四团连长,副营长。主力红军长征后奉命在湘赣苏区开展游击战争,任湘鄂赣军区特务营营长、短枪队队长、特务大队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特务队队长,作战参谋,特务营营长,第三支队六团参谋长,第五团参谋长,

皖南事变中,梁金华所部被国军伏击,指挥第六团左突右突,带出了数百人成功突围到皖江根据地。所部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七师五十七团,梁金华任团长。后任皖南支队支队长兼皖南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师长。二十四军七十一师师长,二十四军副军长。参加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建国后,任第二十四军军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接替15军承担上甘岭地区阵地防御任务。曾创造一个连歼灭美军一个连的战绩。24军还出了著名的神射手张桃芳。在金城反击战中,24军于上下甘岭、注字洞一线重创了韩军第九师,将阵地向前推进2公里,是唯一担任金城战役主攻的九兵团部队。

按资历和战功,梁金华是有资格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运气好点可以冲击一下中将。可惜的是,在朝鲜作战期间,所属部队出了事,犯了影响恶劣的政治错误(nuefu),梁金华因此受到处分,从正军级被降为准军级,1955年授大校军衔,改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后来上级也觉得大校军衔太委屈了,1961年将其晋升为少将。但可惜的是,梁金华积劳成疾,于1962年病逝于上海,死后被评为烈士。

第三个说说第十三军政委张力雄。

张力雄,1913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1932年参加红军。由于小时候念过几年书,有点文化,因此在部队一直从事政工工作,任红12军34师100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后随西路军进入甘肃,参加了高台血战等战役。


张力雄在红军时期经历非常幸运:湘江血战,他是绝命后卫师——红34师100团政治委员,部队被数倍于己的国军围攻,损失殆尽,他却成功带着少数人突围,并找到了大部队。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他是红5军45团政委,率部死守高台。高台城破,他身负重伤,昏迷中被老乡抬到家中藏了起来,等治好了病,张力雄才离开老乡家,一路打短工、乞讨,花了一年时间,总算回到了陕北。

抗战时期任抗大1大队2队队长、政治处主任、抗大总校太岳独立大队政委、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林南、水林、伏牛山等战役和开辟豫北抗日根据地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中野1纵3旅政委、第2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等。

建国后,任西南军区炮兵部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原昆明军区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13军政委等职。本来按资历可以冲击一下中将,按职务应授予少将军衔。可惜的是,在授衔时,有个别人对湘江之战突围和西路军失败后返回延安那段历史有疑虑,因此只被授予大校军衔。


组织上也考虑到对张力雄这种有功之臣仅授大校军衔不太合适,因此在1961年将其晋升为少将。日后职务提拔也不受影响,张力雄最高担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至今仍然健在,已经107岁高龄了。

最后说说六十军政委刘瑄,和其他三位老红军干部不同,刘瑄是正儿八经的三八式干部。

刘瑄,1918年出生于山东邹平县。一二九运动后,我党组织北平高校内进步学生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南下山东、河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在老家念书的刘瑄深受影响,也加入了这一组织,后被组织选送到陕北安吴青训班学习。

1938年毕业,被分配到太行军区,从此一直担任政治工作,先后任游击队见习干事、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40年调到八路军野战部队工作,任129师新11旅31团政治部主任、团政委。参加了反“蚕食”、反“扫荡”、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中野三纵九旅二十五团政治委员,二野十一军三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


1951年奉命赴朝,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1952年9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三十一师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金城战斗、秋季反击战和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十二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六十军政治委员等职。

抗美援朝时期,刘瑄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上甘岭战役后期,亲自率12军王牌团——91团率先增援上甘岭阵地,到达后立即指挥91团打反击,一举收复597.9高地,之后顶住了美韩军数次反扑,巩固了597.9高地。刘瑄也因此一战成名,回国后仅3年就成为正军职干部。


按1955年1月23日军委发布的《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有关规定,评定军衔主要以1952年军队干部评定级别为依据。其中只有第四等——一级正军级、二级副军级和三级准军级以上才能授予少将军衔。刘瑄在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时为师政治部主任,相当于五级——二级副师级,加上他没有参加红军的资历,成为师级干部时也较晚(1949年才当师政治部主任),因此尽管从朝鲜回国后仅三年就成为正军职干部,但授予大校军衔是合适的。

虽然军衔低了一点,但考虑1938年时刘瑄还仅是游击队一名普通干事,11年后成为野战军师政治部主任,17年后成为军政委,提拔速度还是十分快的。组织上也没亏待他,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