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溪先生“朱一贴” PK “姜附先生”郑钦安:阴阳学说的三维猜想

 学苑中医 2020-11-09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为中医学苑作者系列作品,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新年新气象

学习中医从这里开始

医者仁心


医术要言

阴阳学说的三维猜想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最根本学说,在这里就不必浪费时间解说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号召西医学习中医,结果大量的西医高年资医生拜中医为师,学习传统医学;其中的卓有成果者如中科院院士陈可冀先生。学习的结果是西医医生试图用现代医学解释中医理论;在临床中,则是用现代医学名词概念套中医名词概念。比如现代医学的炎症,套中医是火证热证,必用黄芩石膏大生地;中医的瘀血概念套成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或血管硬化梗塞,必用丹参川芎红花;高血压者必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高者,盛也实也,必用菊花勾藤珍珠母。实际上这就是西医医生最早的对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解,阳证就是功能上亢进,实证;阴证就是功能不足,虚证。后来的数十年间中医受此观点影响甚大,包括中医学教材。近几年因仲景学说兴起,正本清源,此观点才得到一些纠正。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郑钦安先生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它贯穿整个中医学说理论的全程。这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唯一达成共识的理论观点,其他理论或多或少都有些争议。

前面我们说了阴阳观念的理解不当,那么是不是理解得当就真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善诊者呢?是不是真的识得了阴阳就能识证识药呢?那也未必。

八百年前浙江有位朱丹溪先生,人称“朱一贴”,可见其医技之神。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是滋阴派创始人。又过了五百年,四川出了个郑钦安先生,主张"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人称“姜附先生”,火神派尊其为始祖。至今二位都是门徒众多。二位先生的观点完全相反,对阴阳的“识得”完全相反。你能说他们二位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吗?不能。你能告诉我他们的水平谁高谁低吗?也不能。我相信他们的水平在一般医生之上,但二人相较水平应该不分伯仲。

余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前二十年可以说毫无心得,后十余年研读《伤寒》方渐入佳境。现在临证处方80%以桂枝、封髓潜阳、四逆辈为主方,姜附砂仁更是常用重用之药。在同一地区另一医院,有一金姓前辈,八十余岁,为省级名中医,以水平高疗效好著称。余也经常拜读金老先生的医案处方,沙参麦冬十占八九,是典型的滋阴派。询其患者,有效者亦占八九。对于吾二人这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余常有思考。为方便大家理解,余画有一示意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余和金老同诊一百个病人,从理论上说我们有60%的病人会开出完全相反的处方,而这60个病人中有近50人无论用谁的处方都会有效果。困惑的是谁又能判断我和金老谁识得阴阳谁不识阴阳呢?为什么可能有50个病人无论用阴药或用阳药都能够有效呢?50个病人又似乎和识不识阴阳无关了。

阴阳统括了表里、寒热、虚实。在中医流派中脾胃派和攻邪派之间也存在相似的矛盾。在双方都能有效指导临床、都似乎是正确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前人有“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之说,也有“真假寒热”之辨。在用药有效后你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称其为某证,但无法证明用相反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也许用相反的方法也是有效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多思路指导、多渠道应用的现象呢?如果是只从目前二维平面的阴阳观看,实在无法解释。只有从三维空间才好解释。

我们可以假设人体阴阳是立体图形,人是由无数阴阳棒组成的柱状或球形。如图示:(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在一边如果阴阳棒凸出时,实际在另一端则是表现为凹陷。在处理这根异常的阴阳棒时,我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从凸出端入手,将凸出棒按进去使之正常。另一个方法是从凹陷入手,将阴阳棒拉回来使之正常。二者的方法正好完全相反,可以说一是补法一是泻法,都能得效。这也很好解释了中医温清消补各流派只是观察视角不同、处理手段各异的原因。事实上人体也确是三维图形。

 在我以前的讲课中曾经说过,中医理论应当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要有现代思维;中医临床现象解释可以使用现代科学数理模型,引进逻辑思维。

此文也算引玉吧。


作者简介

作者廖伟龙,笔名王不留行,男,江西省龙南县人。出生于1960年。15岁学习中医,76年进入江西省赣州市中医院学徒。学习6年,通过省市卫生管理机构考试考核,以优异成绩结业,22岁取得中医士资。83年-88年入江西省中医学院学习5年(含一年西医提高班)。临床40年,融汇中西。历任门诊主任、院长等职。现居广东清远美林湖。

伤寒经方三种

学中医,必学经典,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一纸牵半情,朝见暮思深,把酒言欢去,凭若声声声....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