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一座流传千年的万庙之祖,竟然藏着“反清复明”的惊天秘密

 琰棱行摄记 2020-11-10
山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从古至今都是。

先秦时期,佛山市地域属南越。慢慢到唐宋年间,这块风水宝地发展出了卓越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明清时,更是成为了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

在南国范围内,佛山的陶瓷、纺织、铸造、医药都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片充满了历史与古韵的土地上,藏着许多亟待人发掘的宝藏。当然不是真的宝藏,而是珍贵的记忆,那些凝集在古建筑之上,通过历史的一砖一瓦传递出来的记忆。

佛山祖庙就是代表之一。


祖庙,一般意为供祀祖先的宫庙。而佛山祖庙,当时名叫祖堂,其实是一座北帝庙。之所以能被称为“祖庙”,是因为这座庙是北帝庙之始祖。

北帝是谁?他是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那就奇怪了,佛山在我国的南部,却供奉一位北方的神?

实际上,在传说中北帝是治水之神,而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水患很多,因此人们供奉北帝,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佛山祖庙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即1078年~1085年间。开始,祖庙只是个民间祭祀之地。可惜在明代时,祖庙遭到了破坏。

洪武五年(1372年),祖庙得到重建。正统十四年,朝廷又封祖堂为灵应祠。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祖庙内塑北帝铜像,祖庙初具规模。

虽然后来陆续又经历了多次翻修,但祖庙仍然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貌。堪称一部活着的、立体的史书,也是佛山的象征。

到今天,祖庙已经成为了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并且,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禅城地区高超的工艺技术。

很多人来参观祖庙后,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真乃“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一进大门,是一幅大型陶瓷壁画“双龙壁”。只见两条巨龙腾云驾雾,一上一下浮现在陶之上,工艺精巧。



走近看,龙的色彩、细节无可挑剔。一片片龙鳞、一朵朵浪花,都充满了真实感,仿佛下一秒,这条龙就要跃出画面。


祖庙占地3600平方米,沿着近150米的中轴线由北而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组成,布局井然有序、疏密有致。

你真的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智慧,单单从建筑、布局,就已经很伟大,更遑论附着于建筑之上的人文之光。


踏着千百年前的青石路,走入祖庙之中,恍然间竟有种穿越的错觉。

始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的万福台在祖庙最南端,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则是两层式的长廊供人观剧之用。

最为特别的是,万福台上的木雕装饰。凑近可以看到,木雕细节饱满、栩栩如生,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光。想象一下,演员在前面咿咿呀呀地唱着,后面的木雕为整个舞台效果加上了一丝朦朦胧胧的故事感,更加吸引人了。

有没有觉得这个戏台特别的高?这就要从粤剧起源说起了。

据说最早的时候,粤剧是唱给神仙听的。所以万福台被设计得远远高于观众坐席,与祖庙正殿遥相呼应,目的就在于方便北帝观赏戏剧,以感谢他的功劳。


继续往前,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高耸的牌坊。

这是灵应牌坊,始建于明朝景泰2年,是祖庙里重要建筑。据说因平乱有功,那年皇帝敕封佛山为忠义乡,供奉北帝的祖庙敕封为灵应祠,另外建灵应牌坊赞北帝灵应。


牌坊为三楼三层式,威严大气。

走到牌坊下,可以看到檐柱间大量使用斗拱的结构,稳固而庄重。整个牌坊飞檐叠翠,飘逸凌云。黑红的色调,映衬着周围的绿树,十分抢眼。

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

灵应牌坊的北侧是锦香池。一汪碧水正中有石雕的龟蛇,这是北帝的象征。很多来到祖庙的人都会往池中的龟蛇像投掷硬币。据说,投中越多则财运越好。


过了池子,崇正社学、灵应祠和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的正门连建在一起,合称祖庙三门。

三门是整座神庙的门面,建筑非常考究。



三门的顶上,是一条陶塑瓦脊。这条瓦脊堪称祖庙的精髓之作,长31.7米,高1.78米。以戏剧故事为题材,一共塑造了300多个丰富的人物形象。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具特色,让人叹为观止。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陈放漆朴神象,他们是北帝的侍神。

可以看到,神像的身体是略微前倾的,这是为了营造出一种俯瞰众生的慈悲感。神像虽然看着高大,却是空心的,很轻,一个人就能轻松托起,只是外面用了金漆,给人一种厚重感。

神像的服饰上,满是精致的花纹装饰,曲线流畅、造型优美。这些装饰竟然是用面粉搓成了细条而制成,真是意想不到。


另外,前殿内还有清代的金漆木雕像,分上下两层。上层雕刻内容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下层雕刻“李元霸伏龙驹”的场面。

李元霸其实另有深意,暗指鸦片战争后加入反清义军的粤剧演员李文茂,而“伏龙驹”就是驯服“红毛鬼”,也就是比喻英国人。作品充满了当地人对侵略者的仇恨。


细细看来,嘶鸣的战马、举盾的战士、跪地求饶的外国人,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就连脸上的表情也是细致入微。这样的作品,不知道匠人要花多少时日和精力才能打磨完成。


神奇的是,1958年,工匠对其进行维修时。不小心把下层正中原先写着“金銮殿”的纸擦掉了,竟然露出“大明江山”四个字。在清朝统治时期,竟然宣扬反清复明,制作的匠人也真是胆。


正殿是祖庙古建筑群中年代最早、最核心的建筑,外观宏伟庄重。走入内里,能看到整个建筑采用了宋代的建筑法式,尤其可见很多精妙的斗拱设计,层层架托。

祖庙内的正殿也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足以给后世作为教科书。

正中,一座明正统年间的北帝铜像。重约两吨半,高九尺五,正是取“九五之尊”之意,表达北帝的地位崇高,这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铜铸北帝像。


前面介绍了陶塑与木雕,佛山祖庙内还有大量的石雕、砖雕、灰塑等,这就是所谓的“三雕两塑”了,也是一样的精彩非凡。

你看这只石雕狮子,造型古朴、手法大气。


砖雕,顾名思义,材质是砖石,主要用于建筑的外装饰。它的特点是,与主建筑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并且在雕刻时,场景和人物讲求对称,营造出一种浑厚方正、沉稳内敛的风格。

灰塑则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因而耐酸、耐碱、耐温,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

灰塑作品,通常有浮雕和半浮雕的形式,层次很丰富。色彩以大块为主,很有冲击力。


另外,祖庙内还有一块佛山石碑,上书贞观二年,这可是佛山得名的见证。

佛山原名季华乡,与佛并无关系。东晋时,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三尊铜像来到这里,并在此修建佛寺进行传教。可惜三藏法师回国后,寺庙年久失修,逐渐倒塌。

到了唐时,人们开垦荒地,发掘出三尊铜像,这才知道曾有僧人在此讲经,于是人们重建寺庙,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立了一块碑纪念。


走完佛山祖庙,就像是走完了一座佛山文化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到古建筑之美,还能体会到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才是真正值得打卡的城市之光。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