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忽必烈命帝师创造的“八思巴字”为何没有流传下来?

 史家之韵 2020-11-11

蒙古人最早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成吉思汗消灭了乃蛮部后,迫于记录事情的需要,才让畏吾儿人塔塔统阿用畏吾儿文书写蒙古语。

但是,作为世界级的蒙古帝国,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这是不是让骄傲的蒙古贵族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呢?

要知道,党项族在一创建政权后就创造了西夏文字;契丹族在建立辽朝后,也创造了新的契丹文字;女真族建立金朝后,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女真文字。

作为已经连续消灭了这些国家的蒙古帝国,总不能仍沿用他们的文字,或者是借用汉字来进行书写吧?

  

于是,在1260年,当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中获胜后,当上了新一代的蒙古大汗,就命帝师“八思巴”创造出属于蒙古人自己的文字。

八思巴(1235-1280年),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是一位藏传佛教的“圣童”,据说他在七岁的时候就能诵读数十万的经文,藏民们感到很奇异,纷纷称其为“八思巴”(藏语中“圣童”之意)。

1251年11月,年仅17岁的八思巴成为萨迦派新的教主。

1253年夏,当时还是总领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受其兄长蒙哥大汗的指派,集结重兵于六盘山,准备经吐蕃南下进攻大理国。

在此时此地,19岁的八思巴以教主的身份见到了忽必烈,经过一番交谈,忽必烈对八思巴佩服有加,当即拜八思巴为上师。从此,八思巴开始与忽必烈密切交往起来。

  

当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后,即正式封年仅25岁的八思巴为“帝师”。同时,忽必烈委托八思巴创造出一直悬而未决的蒙古文字,以作为全国通用的官方文字。

八思巴接受这个重要的任务后,他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也就是将横写的西藏文字改为竖写,字体变成了方块形,共创制了41个新字母来拼写蒙古语,并于至元六年(1269年)正式颁布。

从此,元朝的官方文书一律使用八思巴创制的这种蒙古新字书写。当然,这是在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的两年前的事。

八思巴虽然是一个天才,但他创造出的文字还是很不方便,棱角突出,不能快速书写,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但是,由于这是元朝官方规定的正式文字,所以必须将蒙古语的各种文献以“八思巴字”来表记。官方的一些圣谕、公文等正式文函也都必须使用“八思巴字”来记载。

由于谁也看不懂出现在公文里的“八思巴字”,所以,往往又在公文里有一份用畏吾儿语或汉语译成的附件。

因此,“八思巴字”从诞生起,并未在以汉人为主的民间里广泛流通。等到后来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克元大都,蒙古贵族退回草原后,“八思巴字”更是失去了使用价值,只是在北元的蒙古朝廷中继续在公文中使用这种字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八思巴字”是方形的书体,倒是很适合雕刻印章、石碑等,从保留下来的一些元朝碑刻,我们还是能看到这种文字,在今曲阜的孔庙里,也能见到刻有“八思巴字”的石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