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易先生正解《清静经》(三)—— 分段解四之二

 智能人做超人 2020-11-12

太易先生正解《清静经》(一)—— 题解: 太上老君、清净、经

太易先生正解《清静经》(二)—— 分段解四之一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这里的“神”,指先天元神。先天元神具有“必清必静”的特征,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以人之内心深处都是喜好真正圆满彻底自然之清静的。这种理想之清静,是亘古不变的存在,犹如烦扰喧熙的万象幻境中永恒的净土,无一切悲欢离合喜乐煎熬,远离生死大患毁坏挫折,甚至超越清浊净秽之分别,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理想净土;又因先天元神客观可证,更是转眼即达的真实净土,永远对所有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只是识与不识、遮藏与表现之区别而已。

先天元神落入具体生命,则变成后天元神,后天元神在不同的内外境遇中,表现出不同的波澜起伏,这就是“识神”。识神,就是文内所说的“心”。

元神与识神,本是一体两面,凡人识神为主,故常常被困“扰”,有生死苦恼,圣人元神主事,故能常清常静,超越生死。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这句话与上一段同解。需要注意的是,中文里面的“心”是个多义词,既可以指代不生不死的自性,也可以指代有分别对立的后天识神,还可以指代具有灵知灵觉功能的真意。所以道学里面,统一作了规范化表达——将不生不灭之“心”表达为先天元神,为一切生命共用的独一无二之本体;将有分别对立逻辑判断之“心”,表达为“识神”;将具有灵知灵觉功能的“心”,表达为“真意”。文中的“心”,是指先天元神,与上一句的“心”不是同指。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这里第一个“心”,指后天元神;第二个“心”,指带有欲望的识神。

生命之初,始于未生之前。在虚空窈冥无象而包涵万象的大道母体之中,因过往世之元神记忆的沉淀,一旦有相应之父母交媾行为感召,一念不自持,发为情欲而入胎,这个过程,就是顺行的一觉而动。这种一觉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元神跌落后天的过程。及至出胎,则是后天之后了,此时情欲又化为七情六欲,并因有身体故还夹杂衣食之欲,种种欲望时时牵扰“我”心。要想达至真正清静之境,舍去遣欲澄心,别无他途。

圣人进一步以道眼“玄览”之,认识到“一觉而动”因欲望而生,欲望更因“一觉而动”之惯性而越发不可遏制,而欲望推动之下的主观行为与客观行为,又转化为元神记忆,影响未来世的命运。所以说,欲望是推动有元神之生命重复命运循环的动力源。这种重复命运循环的规律,就叫“复命”而一切欲望的核心,都来自情欲。所以说,情欲是复命的最大推手

 

这句经文中,“澄“与”遣”用得极妙。澄,有自然之意;遣,有勉强之意。勉强亦归自然,终将归于无为。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什么是“六欲”?食色睡名利是常人之五欲,更有求生之欲,被掩盖在五欲之下,人所不知。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个求生之欲。求生之欲,即求长生之欲,乃是其他五欲的根本,为一切生命所共有——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切生命都在证道路上前行,只是有先后之别而已。

世人往往展现为对外在事业功名的追求,以事业长久的假象,造成生命长久的幻觉,暂时满足了根深蒂固的长生之欲。及至中年渐过,死亡日近,又往往表现为对后代绵延不绝的追求。或自己生育,或逼迫子孙辈生育,这些也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求长生之欲望。有智慧的修行人则可以转化为对超生了死、涅槃解脱或永生不死的追求。但是,即使是这种对超生了死、涅槃解脱或永生不死的追求,与前面我们说的凡夫对后代绵延不绝的追求相比,也不过还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

真正的大圣人,知长生之理,而无求生之欲,故连其他五欲都已然灭尽,自然无贪心、争心、我心这三毒贪心、争心、我心是道学里的“三毒”。

何谓我心?认后天元神为我;

何谓贪心?既然错认后天元神为我,则需要假借外在假象凸显或维持“后天元神”之“我”的存在;

何谓争心?贪假象而不得,故起竞争之心。

这三种“心”,是蒙蔽先天元神的三大厚障,犹如毒药一般,故称为'三毒'。

解毒之方,还在于转化、升华求生之心当无求生之心时,自可真正长生——此乃祖祖相传的无为法奥秘,只说与明白人知道。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这句经文再次强调澄心、遣欲的重要性。能把握欲望的最根源(即刚才讲的“求生之心”),有为也是无为。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