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城文字的魔力

 雅格布ev76reea 2020-11-13

今天看了阿城文集,《树王》、《棋王》都是他的作品。以前认为阿城就是个年轻人的名字,读了自我介绍发现其父亲49年作为攻城大军兵临北平城下,遂给其取名阿城。


阿城的父亲文革期间被打倒,阿城作为知青下乡,应该说他的素材得益于那段知情岁月。没有上山下乡,就不会有《树王》、《棋王》的诞生。


阿城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这与莫言的《四十一炮》一样,看似没有技巧,不需要跳出来用上帝的眼光看现场,但实际效果并不差。阿城文字洗练,阿城就是文字的庖丁,字字拆解组合、运用精妙得体。

翻着翻着发现阿城其实有着很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艺术与情商》中他细致地描述海马回与杏仁核,里面涉及文学的一段我采摘了下来:

文学有点麻烦。麻烦在字是符号。识得符号识训练的结果,我们中国人应该记得小学识字之苦。训练意味着大脑在工作,所有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专门的语言区。嗅叶,海马回,杏仁核都不会因为符号而直接反应,它们的反应是语言区在接受训练时主动造成与它们的联系,联系久了,就条件反射了。例如先训练“红灯要停住”,之后见到红灯,就引起大脑的警觉,指挥停住。红灯这一图像符号经过反复训练,可以储存到海马回里归为危险情景。


阿城对于人体生理学、心理学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虽然对他的作品看的不多,可以想象这些基本知识在他创作过程中,肯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反应人物冲突、心理波动都有裨益。

这几天沉浸在纯粹文字的世界里,暂时忽略了刷微信朋友圈,文字小说的代入感很强,一篇小说牵引我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一片陌生人群生活的圈子,尽管是人造的场景,但我知道,其也源于真实生活,毕竟天马行空式的小说很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