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钟15

 春之木 2020-11-13
关于意守和呼吸  -------------------------------------------------

如果你理解了LZ所阐述的功法理论,就会明白,意守和呼吸实际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要诀,为了便于操作,而简化为这两点。

普通人在初学时,往往迷惘于究竟在什么阶段意守什么位置,使用什么样的呼吸方式,然后依据自身的触感来对号入座,判断自己功力进展的程度,调整练功的方式。其实,这陷入了某种误区,仍然是对LZ的理论领悟不够透彻的关系。

LZ在正文中已经阐述,所谓意守,其实是让你把复杂的事情交给大脑自行控制,因为,除了呼吸以外,还有一些身体细微的动作,帮助呼吸对气血做功。这些动作由神经系统控制,不易用语言精确的描述,即使描述的足够精确,也缺乏可操作性,都是倏忽之间的微小动作,配合呼吸的节奏进行,所以,只好抽象简化为意守,这样便于常人去践行。

那么,不同阶段意守不同部位的原理是什么呢?为什么又说意守和呼吸是同一件事呢?

普通人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归根结底,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气血不畅,脏腑和身体组织营养供给不畅通,自然产生各种毛病和病痛,这其中,最为严重和普遍的是缺氧。LZ在正文中已经阐述,氧气需要通过血液以红细胞的形式传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当你的身体某个部位缺氧的时候,大脑会给身体传达两种信息,第一是加强供血,第二是让血液中的含氧量更高,也就是加强呼吸。

这两种信息会导致人不知不觉中形成2种不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心脏动作,增加血压或者心跳频率,这些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从人体感受而言,就是心慌、头脑发胀,时间久了,危害更多,不必LZ一一罗列。

第二,过多的吸气,过多的吸气是为了增加氧气与血液结合,让血液之中的含氧量增高,以缓解人体脏腑和各组织特别是大脑缺氧的症状。但是,如果气血通道不畅,即使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了,仍然不能保证那些缺氧的部位供氧足够。更何况,过多的吸气还会加重气血不畅的现象(关于此点后续论述)。因此,关键的环节,仍然在于使气血通道畅通,在此前提之下再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

关于过多的吸气还会加重气血不畅的现象论述如下:

人的呼吸分为两个动作,呼气和吸气。通常我们理解为,吸气是身体获得氧气的动作,呼气是从排出废气的动作。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够准确的。

吸气是身体从外部获得氧气的动作,可是,氧气无法直接被身体其他的脏腑和组织吸收,他们需要的是血液。真正让他们获得血液和氧的,是心脏和肺脏。因此,如果你增加的吸气深度或者频率对气血运行造成了障碍,那么,实际上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如果你练功入门之后就会发现,呼气的时候,真气液体从中丹田往下行走,吸气的时候,真气液体从下丹田往上行走。当然,真实的运行路线显然比这个更为复杂一些(之后详解),但大致如此。

也就是说,当你的大脑感受到缺氧之时,你的吸气不不知不觉比呼气要深一点点,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真气液体往身体上半身集中,主要是胸部和头部,于是,就容易感觉到胸闷和头胀,同时,身体下半身真气液体空虚,静脉失去了真气液体的辅助推动,难以有效回到心脏,造成心脏缺血,同时,大脑及其他部位的血液供应同样受到严重影响。你加深呼吸获得的氧气,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血液和红细胞予以结合吸收,等于做无用功,还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理解了这些之后,就明白了意守和呼吸的关系。

开始练功的阶段,真气液体很少,而且,由于胃气未通,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因此需要意守中丹田,开通胃气,生产引水。

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真气液体了,可是,呼吸在大脑优先供给自己的本能下,很容易不知不觉走到吸气大于呼气的套路上去了,此时,由于真气液体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能力,这种错误的呼吸方式危害和副作用更大,因此,需要尽量避免真气液体在这个阶段就老往身体上部跑(还有别的原因,稍后论述),如若不然,则在平时和练功的过程感觉到胸闷,头晕脑胀等。因此,一般的功法论者会告诉你,当意守下丹田。

事实上,我已经在之前的回复中说过,导引真气液体的方式,就类似于东西噎在了食道中上下不得,然后你注意它,想象如何把它导引到胃中一样。所谓意守,类似于此,就是你注意它,然后,通过差动的呼吸,配合身体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轻微的动作,让它朝着你预定的方向行动。当你呼气略微大于吸气的时候,它就往身体下部行进一些距离,直到它运动起来,具备一定的动能和趋势,由于真气液体脉动行进的惯性,跟它不同节奏的呼吸会有阻力和异样感,因此,可以自然的保持。

但是,在受到一些外界的刺激情况下,这种保持会被中断。比如紧张。

汉语之中,其实有很多常用语科学的表达了这类现象和本质,比如“提心吊胆”,“吓得大气不敢出”,其实就是人紧张的时候,大脑容易缺氧,导致不自觉的吸气大于呼气,同时,心跳速度大幅上升,也是为了保证大脑供血和供氧。还有“沉不住气”,也是描述这类现象。而形容人放松之后,往往说“长出了一口气”,说一个人没救了,就是“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了”,如果仔细留意这些,其实也可以领悟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因此,意守什么地方,其实根本不是关键,只是手段。让你意守下丹田,其实是以上这些过于复杂,难以解释清楚,也许,一般的功法论者也没有研究的这么深入,于是乎,简单化的告诉你,意守下丹田,就把上面那些问题都解决了,至于为什么?从师傅的师傅往上数十八代都是这么来的,你问那么多干嘛?照做就是了!

假如你在练功的过程之中感觉到胸闷头胀什么的,你可以通过差动的呼吸方式,轻吸重呼,调整五到十次呼吸,应该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症状有所缓解。或者,你也可以意守下丹田,极其轻缓的呼吸,真气液体也自然会下落至下丹田。这就是我所说的,意守跟呼吸其实是一件事,只是不同的要诀而已。

那么,意守下丹田的好处是什么呢?

除了以上所说的,可以避免沉不住气——让真气液体上浮引起各种不良后果以外,意守下丹田还有如下原因:

正如我在正文和其他回复中所说,人体的毛细血管中隐藏了很多的垃圾和毒素,如果你过于迅速的释放了他们,也许当场就把自己给毒死了。所以,那些武侠小说中所说的,一瞬间打通所有的经脉,建议还是悠着点好。

真气液体的引水一旦产生,不管你感觉得到还是感觉不到,它总是时断时续的在你体内被呼吸推动着运行。只要在运行,就必然会遇到一些运行不过去的地方,那么,就产生阻碍和触感,然后,在呼吸推动力的作用下,压力升高,撑开、胀开那些不通的经脉。

按照普通的功法,很多地方都是偶然和碰巧的做对了,借助大脑无意识的状态,比如入静入定来进行,所以效率很低。但是,LZ的功法,完全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有意识的进行,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因为效率过于高效了,如果领悟不够透彻,有时候反而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说,使用LZ所说的虎豹雷音式呼吸法,经脉导通的速度过于迅速,身体毒素释放的速度过快,导致肝肾代谢负荷无法适应,感受到虚弱。LZ在正文和其后的回复中反复强调要量力而行,原因即在于此。

因此,意守下丹田,其实也是让真气液体有个比较大的容身之处,而不让它随意到处乱跑,从而有意识的控制经脉导通的速度,让下焦的脏腑先获得滋养和补益。

下焦有哪些脏腑?肝肾(很多中医理论认为,肝居中焦,但仍划归下焦)、小肠、大肠、膀胱,这些脏腑大部分都跟代谢和排毒有关。先让身体排毒的功能最大化,然后,导通经脉时,毒素在身体血液里停留的时间才最短。如果下焦的脏腑功能未获得强化,就先把垃圾和毒素放出来了,那么,它们就部分从体表排出,比如皮肤长痘痘什么的,其余的就靠脏腑代谢了。

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感触,调节自己练功的强度和方式。而不是机械的根据所谓的几个阶段来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削足适履。

对于有些朋友所说的,感受不到真气液体,其实,不必在意。你感触得到,或感触不到,它都在那里,不偏不移。

我说过,真气液体不是清清滑滑的液体,它是具有一定的粘度的。想象一下流体状的水泥灰浆,当它流速很低的时候,粘度特别大,仿佛很难流动,可是,当它流速升起来之后,仿佛跟普通液体没什么两样,粘度大大降低了。

真气液体与此类似,你感觉不到它,有多重可能的原因。如果已经很明显的感触过它,然后它又凭空消失了,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

1)它有可能运行速度比较快,而你的经脉系统比较畅通,所以,你感觉不到它。如果你想感觉到它,也很容易,放轻呼吸,让它运行的速度降下来。

2)它运行到一些容积较大的地方了。人体的脏腑之中容积很大,真气液体运行至其中时,确实一点感觉都没有。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正午、下午3点到7点,晚上11点到1点,它们被感触到的更为明显一些。我翻阅了很多中医典籍,找到的依据就是,人体的脏腑会循时开闭藏泄,所以,真气液体在经脉中的运行也有一些时间规律,就目前这个阶段而言,LZ还没有能够很好的领悟原因何在,还需要时间去研究吧。

关于真气液体在经脉之中循行的规律,因为需要画图,还需要一些时间,下回补上。

此外,意守的另外一个作用,其实就是放松神经。人体的很多疾病,在于身体脏腑及组织的机能已经不足了,却还要催迫它完成它完成不了的工作,于是,只能增强神经系统的信号强度,于是,神经系统始终维持比较高的负荷,久之则神经衰弱。

要想治疗此类疾病,根本的方法在于让身体组织的机能恢复,则神经系统无需维持高负荷的应激状态,获得休养生息。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还需要神经系统获得足够的休息,意守和入静的功用就在于此,它可以让你的神经系统放松,得到充电。

如果练功很久了,真气液体已经十分充足、气血循环也相当好之后,就需要开始追求意守和入静,这是修复神经系统必要的一步。但是,前提还是先补益身体脏腑和组织的机能,否则,仍然会重蹈覆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