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轨迹拳学的来历(二)

 昵称20499314 2020-11-13

《轨迹拳学自来》

李紫剑

(本文图片均来自好友CD.小队长的今秋旅程,鸣谢!)

(四)

“按照一般人习武的惯例,一个人不是一辈子专修一门,一条路走到底,就是没完没了的学了这家学那家,您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偏偏要离经叛道自己创拳呢?“

答:“大凡一个人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必然有与众不同的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任何一样司空见惯的事,一旦摆放在思维反常的人面前,马上就会折射出异样的光彩来。我能够发现拳学的定律和公理,主要就是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轨迹拳学的整个架构,源于我对众多功架的分析类比。”

“在我才开始学拳时,感到什么都是全新的,陌生的。越往后学,便觉得熟识的、似曾相识的越多。学到七、八年之后,便发现各种拳法翻来覆去,不过就是那么几下,为了打马夫眼,玩了一些小花招而已。要么是张三李四换换位置,要么是拳掌指爪换换手形,要么是同一个动作换换名称,换来换去总还是那么些内容!”

“为了看看武术行当里到底都有哪些内容,我收集了两三千个不同的功架,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近似的功架予以分析整理、归类合并,最后归纳为二三十个功架模型。这样一归纳,武术功架的真相便一目了然了。”

“你看,弓步后手冲拳、弓步后手推掌、弓步后手前插,除了手型不同外,还有别的不同吗?你看,剑的叉步后刺、枪的叉步后刺、刀的叉步后刺,除了兵刃不同,还有别的不同吗?”

“你再看,形意拳的降龙桩、十三抓的凤展翅、八卦掌的三盘落地、剑的叉步后撩,是不是如出一辙?”

“你再看,心意拳的连三把、张阳拳的三捋手、通背拳的三抓手、太极拳的倒撵猴,是不是一个模子脱下来的?”

“毫无疑问,它们属于同一个类型!这些众多功架的基本模式,我把它叫做‘大形‘。大形的确认,使我在拳学研究上迈进了决定性的一步!”

“认定了大形之后,我就为新的问题操心了。我每天都在思考,这个大形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大形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它演变成另一个大形时的运转机制是什么?”

“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大形可以演变哪些技法?哪些技法可以造就哪个大形?大形的变化是通过什么途径?”

“在反复类比动作运转的路线之后,我发现,所有的形变都是平、立、斜三类园的作用结果。所有的复杂动态都不外乎平、立、斜三类园的复合!”

“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拳学运动的形式在我眼里便空前的简单化了,再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我把这相对运动的模式称为‘轨迹‘,它与相对静止的模式‘大形’对应,便构成了对拳学运动的新的解释方法。

(五)

“在拳学发展史上有过不少研究有得的人,他们大都是把自己的发现和发明用于充实和强化固有的学术,完全独立面世的几乎没有。在这一点上,您恰恰又是例外。李先生,可以讲讲这是为什么吗?“

“近年来武术界创拳成风,有的人几个月甚至十几天就创立了一门‘最新最科学的现代化武学’,您创立轨迹拳学用了多长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答:“在最早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要创立一个新的学术体系。我只是想把前人留下来的东西归类简化,以便集中精力练习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避免重复练习而已。”

“发现了‘轨迹’、‘大形’之后,我也曾一度致力于让新学说服务于旧体制的工作,把轨迹机制导入传统武术,给原始的拳学机器换上新造的拳学零件。谁知道今天换这个,明天换那个,换来换去,竟把老机器零件换光了,这样一来,老拳变得面目全非,有其名无其实了,到这时候,我也只好接受现实,承认组装了一门新的拳学。”

“依着旧拳学的框架再造出新拳学之后,换一个人,也许就会到此为止,宣告大功告成了。但遇见我,事情并不会就此结束,因为我是个严于律己,力求完美的人。我坚信一个新的学术体系的出现,绝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完美无缺的水平,她必将经过一系列后期加工而后始可渐臻完善。我的信条是:与其让后人来纠正我的错误,不如我现在就尽力改正它!所以,从原始手稿成篇的那天起,无穷无尽无休止的推敲改进工作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84年写出提纲,86年写出初稿,87年初成体系,89年轨迹运动列为专项,90年拳学桩功列为专项,91年拳学步法列为专项,92年脊椎运动列为专项,93年确认拳学发力的运动模式,95年发明身法轨迹样板诱导法,96年发明仆技速成教法,97年确认徒手和冷兵的精华技术,并发明轨迹复合速成法,同时确认腿法整体发力的运作模式——轨迹拳学的成长过程,现存的一米来厚的各期手稿可以作证,而原始手稿至少三倍于此。”

“我把这数万页手稿转化为轨迹拳学时,平均每一个月只创作一页内容!古人说的好:‘天下的至文,皆是揭示人心血写成!’轨迹拳学,正是我十几年心血浸透的书啊!”

“在我创拳的过程中,每解决一个拳学上的大问题,往往需要一年左右解决,一个小问题也得几天十几天。一个问题,从发现、分析到处理解决,需要一个教学周期,而定律和公理的认定,更需要重复检测,反复验证。所以做学问,时间是无条件的!”

“如果一个人几天十几天便创出一门‘现代化武学’,可不知他用了多长时间多少人力去体认检测和验证了呢?如果真有这种事,我猜测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人家绝对是空前绝后不学而知的天才武学家,要不然他就一定是剽窃别人学术成果、欺世盗名的贼!

(六)

“李先生,对于您揭示拳学的共性定律和公理的事,我很是感到奇怪,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都和您讲的道理打交道,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深刻地认识了它们,并且使之升华为专门学术了呢?这真正是有点不可思议!请问这是为什么?”

答:“千千万万的人看见过苹果落地,却只有牛顿去想它为什么往下不往上落的道理。千千万万的人看见过沸水冲动了壶盖,却只有瓦特想到利用水蒸气的动力。这并不是牛顿和瓦特比当时所有的人都聪明,只不过是他们善于思考,爱问为什么而已!”

“同样的道理,练拳的人千千万万,几乎全是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去复述传统的武术语言,复制传统的武术样板,唯恐纹丝走样、些许失真,连武术的表象都不敢改动分毫,他们又怎么敢去深入研究武术的本质呢?”

“我和一般人的思想不同,我认定武术是一门学问。”

“既然是学问,她就要经得起实践和论证。要知道,古人留下了许多学术经典,往往杂有常识性的错误。”

“想当年,亚里士多德说水反复蒸馏就成了泥土,瑞士的先哲说燕子是钻在池塘里的泥里过冬的,而这些到了今天都成了笑柄,因为一些狂妄之士以大胆的试验否定了它们的真实性。”

“传统武术流传至今,围绕它的几乎全是盛誉和肯定,难道情况真的如此吗?传统武术中有许多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条律,事实上有不少经不起推敲。”

“例如,强调一招一式浑身上下都必须合乎标准,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似乎敌人全是标准件;强调绷直脚背用脚尖踢人,似乎一个人的脚趾比一个人的胫骨还粗壮结实;一路拳的动作和另一路拳只不过架式高低大小略有不同,便说这是两种拳,而不敢怀疑是一种拳的两种练法……用这样的惰性心理去研究武术,除了当拳套保管员,他还能干什么呢!”

“我认为许多人的学问比我高、天赋比我好,功夫比我下的多,之所以我发现了拳学的原理和原则而他们没有发现,只不过是顽固的传统观念影响和妨碍了他们的思维,泯灭了他们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而已。”

 本文图片均来自好友CD.小队长的今秋旅程,鸣谢!

有兴趣者请查看图中水标联系。

(未完待续)

(未完待续)

李紫剑老师的《狂生谈拳录》一套八本,收录了老师从80年代起著述的关于〔轨迹拳学〕系统学科、身博和冷兵基本技法、原理和练习方式;传统武术流派溯源、技法剖析;各类本拳经、拳论的译、解……等等。

实为眼下很多武学论著之源。

然而各家断章取义,徒慕其华,窃以饰家,常常以李师之文开头,以自家杂言续后,然后重点推出一套不知所云的功法。

近日已见李老师2020年春节前后手书,仅有复印件传于学生和朋友的《太极拂尘录》系列文章,被人戴在头上,卖自己新创的古传太极,这种做“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人混迹武林,并且风生水起,也算洋洋一大奇观。

所以本号会陆续刊载老师的一些文章。刊载已注明〔李紫剑原著〕

其它所见眼熟者,与本号刊载重合200字以上,便知原出处,在河南巩义竹林武术馆二楼,李紫剑老师笔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