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族村寨“赶酒”是怎么回事?|苗族团寨文化记忆|杨焕礼

 关山听风 2020-11-13

本期作者    杨焕礼

苗族团寨文化记忆

赶     酒

杨焕礼

近日回家看望住在老家的母亲,正好碰到她从团寨里“赶酒”回家。这一期就说说我们团寨中的“赶酒”风俗。

“赶酒”是团寨中有了红白喜事去吃酒的意思,也就是平时说的团寨中的人情来往,一般指操办红白喜事人家的非嫡系亲属中的团寨人,嫡系亲属就另当别论了。

几年前央视播报,我国有一些农村人情来往已完全变了味,村里人借各种名目办酒宴是为了收“人情”账,且愈演愈烈,形成了恶性循环。人情来往成为村民经济上的一种沉重负担,压得当地人都透不过气来。有的因为做人情送礼都送穷了,“人情”没了人情味,成了村民的一种无奈。

那我们团寨里如今办酒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我所在的寨子是一个上千人古苗寨院落,历来有一家有红白喜事,全寨子都有“赶酒”的传统习俗。我的印象中,两年前到,我们寨子人“赶酒”的礼金,主家的非直系亲属是以三十元为起线,至于寨子里的人根据这个起线,送多送少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不送钱,送同等价值的米、菜等酒宴上用得着的物品也可以,不过现在送物品的很少了,一般都送人民币。我记得,团寨里的人过去“赶酒”送礼根据不同的时期有过多种起线,有过一块五的(或者米一升),也有过两块的(或者米一升),后来又有过五块、十块、十五、二十、三十,起线都是随着物价上涨而上涨。如此回忆起来,三十元钱这条送礼起线在寨子里执行时间为最长,有将近二十年了。我问母亲,我们团寨里今年“赶酒”送礼有没有变化?她说,从去年起,“赶酒”送礼的起线从三十元加到了五十元,其他规矩未变。她还说,也该涨到五十元了,不然主家亏空也太大了。 

这里得说说我们团寨从过去到现在是怎样“赶酒”的。我们团寨“赶酒”就一餐,你为“正酒”(白事、庆祖仙也一样,其他开餐的含义不同)。 “赶酒”的人赴酒宴人数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如现在送礼的起线是五十元,这五十元的人情礼称为“单人情”,也就是这份人情礼只能派一个人参加酒宴,如果送了一百元,是起线的两倍,称为“双人情”,参加酒宴的人数为两人。

酒席上的大主菜为竹篮蒸笼米粉猪肉。过去,只要团寨里有哪家办酒宴,从办酒宴人家出来的人,每人用一根细长的竹签穿着一串米粉肉,拿在手上,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外地来苗乡的人见到这种情景,觉得怪怪的,尤其是全国还没有提倡将酒席上吃剩下的打包之前(此倡议在全国改革开放后才提出),此风俗习惯常常被外乡客人作为回家时茶余饭后的笑谈,而一旦他们了解了其风俗习惯的含义后,无不由衷称赞这样一种好风俗。

团寨人吃酒席的分席,与绥宁县境内各村寨没有什么区别,桌子为八仙桌,每席坐八人。也有将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八仙桌并在一起的,称为拼席,三张桌子以上拼在一起的也叫长龙席,但这种座席平时用得很少。蒸笼米粉肉在苗家席上是唯一的主菜,其地位一直沿袭至今也没有改变,其它的鸡鸭鱼等称为大菜,蔬菜称小菜。蒸笼米粉肉就是把切好的猪肉伴上特制的米粉作料等,用一个个竹笼子装好,放在一个大木甑子里,抬到塘锅上蒸熟,然后端上桌席,一座放一个竹蒸笼,竹蒸笼要摆放在席上桌子的正中央,以前都用一只大碗托起竹笼子,竹蒸笼里滴下来的油、米粉都落在大碗里,现在团寨人家大多已简化了这道程序,将竹蒸笼直接摆在铺了一次性塑料桌布的桌子上。

蒸笼米粉肉不管是主家的制作,还是客人的吃法很有讲究。制作蒸笼米粉肉的时候,按过去的老规矩,把猪肉切成三角形块状,每块的重量一般要在一两以上,按来客每人不得少于五块计数,古时定的规矩为每人六块。客人吃酒席也要讲规矩,上席后,席上八人要相邀一起动手挟米粉肉,每一轮每人只能挟一块,每人都要轮到,直到五六轮后,席上的人把米粉肉挟完为止。蒸笼里的米粉肉等于是平均分配到席上的八位客人,不论年纪长幼,也不论身份贵贱,谁也不能多吃多占。如果蒸笼里的米粉肉块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小心数错了,多出的给席上最年长的,少了,席上的客人可提出来,厨房要及时补上。个人挟米粉肉时也有一个严格的规矩,这是一个讲孝道的规矩,是一种孝道文化。家中有父母的,先挟的两块米粉肉本人不能吃,要拿回家给父母吃,家中有祖父母的,也要给祖父母各留一块,当然你也可以全不吃,都拿回家,和家人共享,不会有人嘲笑,还赞扬你很孝顺,懂得规矩。倒是那些在酒席上把米粉肉吃得一块也不剩人,空手回家,人们嘴上不说,心里却认为那人不讲孝道,会被人瞧不起。据说这种习俗流传久远,在过去生活贫困时期,有“一家办酒席,全团寨人有肉吃”的说法。现在随着团寨人家生活水平提高,挟米粉肉回家的风俗习惯依然还在,但人们对酒席上挟不挟米粉肉回家的看法已有了改变。

团寨里的人送的礼,除了起新屋和办丧事等“众人众事”需要团寨众人帮扶,可以“回手”,也可以不“回手”外,其他的酒宴一定要有“回手”。所谓“回手”就是打发来“赶酒”人的一种回礼。过去一般回四个糍粑,现在一般要回客人一些糖果、瓜子、香烟等,视情况还要回一定数额的小礼金等。这样一来,主家办的酒席一般赚不了钱,大多数会出现亏空。办酒宴本来的是为了庆贺一下,热闹一下,主家既然决定要办酒,当然也不在乎赚和亏。

团寨“赶酒”的规矩是非常有执行力的,比一些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还要管用。团寨里办酒的人家也不能任性。我们团寨在外工作的人比较多,基本上每一户都有亲人(三代内的直系亲属)在外工作,还有一部分在外从事经商,他们在经济上要活跃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团寨同样也有一部分家庭的经济并不是很宽裕。因此,团寨办酒的人家,不管你是富裕还是贫穷,都要按团寨的规矩办,办酒的各方面规格只能比规定的线低,不能高于这一条线。比如,团寨人“赶酒”时,主家要“回手”,一般是根据人情礼打发,就拿香烟这一项来说,团寨定的如果是打发精品白沙一代一包,主家根据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你可以打发精品白沙一代(或者同等价格的烟),也可以降低档次打发盖白沙(或者同等价格的烟),但不可以高于精品白沙一代(或者同等价格的烟)这根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团寨里的人就会及时制止,他们说出的理由很简单:你家这次办酒搞得这么风光,下次团寨里的其他人还要不要办酒?诸如此类,团寨里的人是要自发来监督把关的。因此,按团寨规矩,不管你家多富裕,只要在团寨里办洒就得按团寨规矩办,不能只顾自己风光而显摆,也不能相互攀比而浪费。一切都要为团寨所有人家着想,平衡这样一种社会关系。当然,我们团寨不讲攀比的文化不仅仅在办酒方面,在多个方面都有历史的传承,我在以后的篇章中还会有专文介绍。

我们团寨里的“赶酒”规矩是一个传统的习俗,是一个讲究团寨中人与人之间平衡点的古老习俗,只要这种纯朴的习俗还在延续,只要“规矩”没有变味,团寨里的人情就还在,浓浓的乡情也还在。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