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小手空空 2020-11-13

  ▌何大齐 文并图

  我小时候,老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贫困,日常生活以吃粗粮为主。玉米因为产量高、价格低,就成了一般人家的主食。像贴饼子、窝窝头、菜团子等,几乎顿顿要吃,所以大街上也不乏卖这些东西的小饭摊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西四牌楼东侧的马市大街(现在改称为西四东大街)路北,有一小饭铺儿,以做玉米面贴饼子而闻名。掌柜是一名中年女性,因颇有几分姿色,被西四一带的老居民称为“饼子西施”。她家做的贴饼子确实好吃,上部松软暄腾,底壳焦黄酥脆,虽然玉米是粗粮,但这里做的却堪比细粮,香味四溢,十分诱人。

  贴饼子的原料是粗一点儿的玉米面,加些黄豆面会更香,放入适量的小苏打发酵,用温水和面,和好后盖上湿布,饧上一会儿。关键是要用直径有一米多的大柴锅,坐在用砖泥砌的大炉灶上,下面大火猛烧木柴,锅底放清水,待大铁锅烧热后,“饼子西施”开始挽起袖子,先用手蘸上清水,免得面沾手,再抓起一团儿和好的面,用手拍成中间厚、两头儿薄的椭圆形,挨着个儿贴在锅帮上,贴上一圈儿,盖好锅盖。里面水烧得滚开,连蒸带烤,约二十多分钟打开锅,面香随着热气扑面而来,用铲子挨个儿从下往上铲。她动作麻利娴熟,我在旁边看着担心,生怕饼子掉热水里,但这样的事儿从来也没发生过,这就是技术啊!好这一口儿的人都围着看出锅这一场面,刚出锅的饼子放在旁边的笸箩里,香气扑鼻。四散的玉米香味就是广告啊!大家都要买几个,便宜好吃。尤其是刚出锅趁热吃,什么都不就,顺口一个下肚了。这东西放凉了或买回家再烤,味道就差多了。所以周围的人都是买上先吃,多余的再带回家去。一大帮人当街围着吃贴饼子,这场面也很壮观热闹。真是货好客自来,这家饭铺儿就靠这一手绝活儿,生意也十分兴旺。

  七十年代初,我带学生下乡参加学农劳动,到了门头沟永定河畔的沿河城,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都被分配到贫下中农家去住,那时农民做饭、取暖都是烧干透的玉米秸秆和捡来的柴火树枝。我住的房东家,就是在屋里炕前砌了大柴灶做饭,余热就暖炕了。房东热情实诚,见城里学生来住,拿出当时最好的粮食给我们做饭,那就是玉米面贴饼子。大柴锅里不仅放清水,还加进小米熬粥,锅帮上贴饼子。饼、粥同时熟,吃着热贴饼子,喝着小米粥,就着自家腌的老咸菜,虽然不是美味佳肴,但吃着可真香啊!

  现在生活富裕了,顿顿大米白面,粗粮倒金贵了,想吃贴饼子可真难找了。主要一是没有大柴锅,二是烧柴火要排放大量的烟尘,污染环境。我家也曾自己在家里用饼铛烙玉米面饼,但可不是那个味儿了,据说锅、柴、新玉米面缺一不可。常吃细粮就想当年的粗粮,就让那贴饼子永远留在味觉的记忆中也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