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光记忆‖邑厉坛与北坛村

 卜祥山 2020-11-14

“坛”是古人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的台型建筑。各种名称的“坛”也是古代城市的“标配”。

寿光县志上也有关于“坛”的记载,比如有“社稷坛”、“先农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厉坛”。从这四个坛的祭祀功能来看,不外乎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天主要说说“邑厉坛”。

嘉庆寿光县志记载:“邑厉坛在县东北制四面各广两丈,祭日春用清明秋用七月望冬用十月朔,岁凡三祭,俱以城隍主之,乡厉坛旧有一百三十二所,今俱废……”。

民国寿光县志记载:“邑厉坛在县城东北,小东关外北郊,皆明初建设,高宽各有定制,今祀典已废,遗迹仅存……”。

从“邑厉坛”的来历及作用来说,一般“厉坛”俗称“鬼魂坛”,府、州称“郡厉坛”,县称“邑厉坛”。建在州、县城的北郊,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一年三次,由州、县长官亲自主持举行“祭厉”仪式,祭祀那些本地的无祀鬼魂。祭祀活动的前三天州、县长官要斋戒、沐浴、更衣后到城隍庙烧香,焚烧一道黄纸写的“告城隍文”。恳请城隍神发号施令,勾摄一境之内的无祀鬼魂,到祭厉的那天都到厉坛去享用祭品。

寿光城北有北坛村,(北坦村)现在已经是城中村了,前几年拆迁,成了楼房村。村名来历如下:“清康熙年间,李氏一族,居此地繁衍生息,人口兴旺,遂成村庄。初为“兴李村”,后因在县城北,该村西头建一祭台,形似“坛”,遂更名“北坛”。后“坛”字演变成“坦”,故名“北坦”。由此可见,村名中的“坛”就是“邑厉坛”。“坛”(壇)变“坦”应该是汉字简化的产物。

村庄有一株五百余年的古槐,古树名木保护牌上依然写着“北坛村”。

“邑厉坛”、“北坛村”以及“北坛村的古槐”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虽说“邑厉坛”已经无迹可寻,但它的厚重早已和北坛村融为一体。

前几年,我从“布袍宽的博客”上还见到过他所拍摄的邑厉坛石碑,它就躺在新建的北坛村的楼房区。

至于石碑近况,不得而知……

(邑厉坛石碑照片取自布袍宽的新浪博客,其余图文皆老卜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