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句教(二):严滩问答在线收听

 知行合一每事练 2020-11-16

各位朋友,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四句教问题。主要是讲了四句教的基本背景,并且提到钱德洪和王姬两位对于四句教的不同理解。王阳明最后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恒定,认为钱王二位要相须为用,不可执着一边。事实上面来看,往后钱德洪和王畿二位还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去讲这个问题。从历史上面来说,钱德洪和王畿关于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基本上也就构成为两位基本的思想和学术的分野。也因为这个缘故,王门后学的分化、分派,和钱德洪王畿二位关于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是有直接关系的。但我们现在呢就先放下这个问题,继续来讨论。


一.直透心体 即本体即功夫


我们先简单提一下,王畿关于四句教的理解。我个人觉得王畿的观点不能说他没有道理。他说既然讲心体上说是无善无恶的,那么由心体所发出的意也是无善无恶的;那么由意所关联的物,当然也是无善无恶的;所以他要说四无,无善无恶的心,无善无恶的意,无善无恶的知,无善无恶的物。


实际上王畿是把四句之间,王阳明讲的心意、知、物这个四者它是作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来考虑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你既然心之体本身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我只要有这个本体(无善无恶本身)切入,那么由无善无恶之心所发出的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谓的心意、意念等等这一类的意思,自然是无善无恶的。       


意之所在便是物,这是王阳明的观点。那么由无善无恶的一所关联的所谓的事物,自然也是无善无恶的。那么这个心、身、意、知、物一体都是一个无善无恶。它切入了一个无善无恶之心体,最后引导出无善无恶的意,无善无恶的知,无善无恶的物。不是不可以,但是王阳明特别强调,这是对上上利根之人,一切本体即是功夫。但是什么叫做即本体即工夫?也就是说你洞达本体本身是功夫,而一旦洞达了本体,那么一了百了。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当中,无有作好,无用作恶;处世便如行云流水,不沾不滞。由无善无恶之心体,发出无善无恶之意,由无善无恶之意,关联无善无恶之知,由无善无恶之知,行无善无恶之事,这样反而是表达了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而在这个超越的过程当中表达的无善无恶之心体,就是我们人的自身本体的本然的真实状态。由此当然可以进入一个所谓得很高的境界。


二.严滩问答论说实相幻相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同时要强调王畿的这个观点,不能用来接引普通人呢?王阳明当时是给出一个基本理由,就是所谓的上上利根之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能说没有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中人之性。你不采取一个接引中人之性的办法,只是讲个无善无恶,有蹈虚之弊,流于一个虚幻。


所以关于这个幻不幻的问题,也就是说良知本体究竟是有还是无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提到另外一个事,那就是王阳明离开绍兴入广西,钱德洪和王畿两位追到了严子陵钓台送老师。他们师徒相别的时候,钱德洪和王畿提出一个问题,还和王阳明先生呢有过一段对答。这一段对答同样记录在《传习录》的下卷,讲的是什么问题呢?也讲了四句。


当时王畿举出佛家当中的所谓的实相幻相的观点,王阳明也说过四句,这四句听起来很玄,叫做


有心俱是实,

无心俱是幻;

无心俱是实,

有心俱是幻。


这段对话被称为严滩问答。王畿脑子非常快,他很聪明,他当时听了阳明先生这个四句之后,他马上又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这个解释、理解同样得到了王阳明的肯定。


通常都是把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是作为两件事来说的。我个人觉得如果完整的理解四句教的话,特别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理解的话,应该把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三.有心俱实本体上说功夫


什么叫做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并且这是本体上说功夫,我们大致不妨这么来说。如果我们说我们所接触的全部现象,包括山山水水等等,在作为本体自身的真实的展开的意义上,或者说本体的自然呈现的意义上面来讲,显而易见,这个现象实际上是实、实在,也就是本体自身的体现。既然是本体自身的真实的体现,那么它当然是实就不是幻。


良知是心之本体。我们也多次说起过良知,就是道,所以良知本身实际上也就是终极的最高的实在。那么在心体等同于道的意义上面来讲一切现象的变化云为,四时代序、阴阳晦明、风雨霜露等等,当然也是实而不是幻,这个是在肯定本体自身真实存在的前提之下来讲的,所以说有心俱是实。


你如果不明了这个东西,不明了,心之本体就是道。脱离了自我的本体,不是在本体主导之下的现实活动,不论在相对的价值意义上面来讲,它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是的还是非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根本上来说,因为他是离却本体的,所以也就是幻,所以王阳明说有心统统是实;无心那就统统是幻。    


四.有心俱幻功夫上说本体


但是千万注意,所谓的本体原本只是一个虚体,不是一个我们通常意义所理解的实体,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在那里的东西。王阳明不是老讲,它只是一个虚明灵觉。因为它是虚明灵觉,所以它才能够统摄、囊括现象世界的全部东西。正因为这样,本体自身的真实存在,它是不能被当作一个具体的可以执着的对象来看的。


如果你执着于良知的有,时时刻刻事事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执着的东西,那就反而会失却本体;在这个意思上面,王阳明又说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这主要是在本体自身的虚灵明觉的意义上面来说的。


王畿的确脑子非常好使。他首先要求我们确认本体自身的存在,由此来发出自己的全部行为活动,是本体上说功夫,找到一个主脑,使我们的生活建立在一个主宰的前提之下。


你如果说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也就是说你有意为之,也就是有心,不懂的本体自身,实际上只是一个虚灵明觉,而把它当做是一个可以执着的东西。  


显而易见,由此产生的反而是本体和功夫的分离。本体的真实存在和现实生活的两相分离,所以说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对于这个严滩问答的四句,当然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各位朋友或许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当然也可以批评我。因为王阳明呢关于这个严滩问答的有心无心四句,没有在别的地方给出一个更加完整的解释。


这个无和有显而易见是就存在的意义上面来讲的,是就存在性本身来说的。它既是有也是无。说它是有,因为它是最高的宇宙本体,人的良知,也就是天地万物的良知;没有人的良知,天地万物也不成其为天地万物。这个是从有的面相来讲,但是正因为良知本身是个虚明灵觉,它不是一个可以把持的有现象呈现的,有边沿的这样的一个所谓实体,不可执着。在这个意思上我们又说他是无,对吧?正因为它本身不可执着,如果你把它当做是一个可以执着的东西,那么有心俱是幻,由此所发表出来的所体现出来的一切的言语、思虑、行为等,就反而可能背离本体的自身存在样态。在这个意思上又要说有心俱是幻。  


五.第一感觉未必便是良知


这个四句跟天泉证道的四句有什么关系?我们由此主要是可以看到王龙溪的一个理解。他是坚持无善无恶的,讲白了,本来无善无恶是在价值的意义上面来说,它是超越于善恶的,就存在的意义上面来说呢,不是无,而是有。

坚持无心俱是实这么一个观点,实际上就存在性、就价值意义等都坚持一个无。把这个无的贯彻到底,那就不止是无善无恶。


王畿非常看重的是本体自身的存在是无形无相的。那么由此产生了一个片面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今天也还有可能看到这样的一个观点,良知就是个感觉,我凭着第一感觉来做,好像就是良知,这是很危险的一路。


事实上王阳明讲四句教讲无善无恶心之体,他恰好是要求我们在既坚持它自身真实的存在性、在价值上的不偏不离,坚持中道;同时又要求我们在事实上要把这个无善无恶通过我们现实的行为活动,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这个才是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根源或者说本意。  


从现实生活来讲,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对象性关系当中的,这就不能不讲有善有恶。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讲,我个人觉得,尽管王龙溪的理解可以说很高明很高妙,但是他反而是丧失了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可实践性或者说可操作性,我们现在的人喜欢讲可操作性,最终它就免不了会有陷入虚空之弊。


那我们今天讲这个四句教我个人仍然觉得应该以钱德洪的理解,作为一个主要的理解方向。这个怎么说?我们下一次呢就专门就钱德洪的理解,来展开我个人的一个观点。这一讲呢我们就先到这里,谢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