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气法时篇第九小节

 新用户53236758 2020-11-16

藏气法时(第九小段)

       【原文】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

【校注】

①精神之所舍也:指心是精神所藏之处。虽然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分属内脏,但以心为总的主宰。舍,居处之意。

②邪弗能容也:意以心为脏腑之主宰,为神所藏之处,有心包络护卫,故不容外邪侵入。另据《脉经》《太素》及《铜人》注,'容″当改为'客″,侵犯之意。


     【译文】

       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又是蕴藏精神的中枢,其器质坚固,外邪不能盘踞于内。若盘踞,则心脏受伤神气散失,神气散失,生命活动就会终止。因此,凡是各种病邪侵犯心脏的,其邪气均留滞在心脏的外围心包络上。


     【导读】

       论述了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机理。

       心是全身脏腑之大主,是因为心主血脉,全身脏腑组织赖心血濡养而维持其正常机能。又因其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内经》将其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别由五脏所主,而心是最高主宰,能统摄精神,调节情志,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生命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保护作用。故原文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时,心有心包络护卫于外,因而外邪不能侵入伤害。否则,邪气入侵伤害心脏,致使心中神气耗散,功能丧失,人即死亡。如《灵枢.厥病》所说的真心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便是心受邪的病证。鉴于这一强调心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功用,一旦邪气侵犯心脏,首先伤及心包络,能代心受邪。

       《内经》强调心为五脏六腑大主,邪不能伤害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和临床均有深远的影响。叶天士在《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是对这一理论的发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藏气法时单元小结:

     1.提出了藏象的概念及其内容,指出五脏为人体生命之本,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体表五华、五体,并与天地四时阴阳相通应,形成'四时五藏阴阳″的藏象学说。
     2.从总体上论述了五脏具有'藏精气而不写″、'满而不实″;六腑具有'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府具有″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的功能特点。详述了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和相互之间密切关系,突出了心为'五藏六府之大主″,为诸脏腑主宰的重要性,阐明了十二脏腑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思想。
     3.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过程,指出心肺在水谷精气和脾肺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并以太阴和阳明为例,论述脾胃的生理关系及病理上区别,阐明'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成为'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渊源。
    4.论述了脉、髓、筋、血、气的生理病理和肝对血的调节功能,阐明了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和七窍的功能,以及七窍疾病从五脏论治的机理。
更新于 2018-11-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