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记忆】煎饼

 灵璧家园 2020-11-16

 煎饼

文/胡桃夹子




    六七十年代,我们皖北,苏北人多爱吃煎饼。

    苏北煎饼与皖北煎饼做法不同。苏北煎饼是将白干,玉米浸泡后,用石磨拐成稀糊,然后摊在鏊子上,做出的煎饼香甜筋道。皖北煎饼是和好面放鏊子上扒的,口感脆酥,喷香。

    煎饼的妙处是可以即食即拿,农忙时候,只需烧一锅稀饭或煮一锅菜汤,煎饼无需加热,就可以卷着“老咸菜”拿着吃了。

    当年细粮(小麦)紧张,老百姓就在粗粮(白干,玉米,高粮)的吃法上下功夫。主妇们在仅有的物质条件下,巧用匠心,变着花样,尽其所能做出味美的食品。其中煎饼就是主妇们的“杰作”。

   冬季,煎饼能存放时间长。所以这个时候是家家都要扒好多煎饼。多用“笆斗”,簸箕盛放。每做一次煎饼都能吃上几天甚至十几天。

   那时候“扒煎饼”的鏊子可不是家家都有,一是,一个家庭支一张鏊子太浪费,二是,扒煎饼的鏊子大占地方。所以那时候只有少数家庭有这扒煎熬的鏊子。来借鏊子用的人家,临走时候多会留下几张煎饼以示谢意。

    这有鏊子的人家,搁现在说,就等于是“鏊子”专业户。

    扒煎饼可不是一个人的活,要有专门烧鏊子和扒煎饼两个人合作才行。所以扒煎饼多是几家一起合伙。

    主妇们先是和好面,再去家里的柴垛“扯”上一粪箕子柴火。然后端着面盆,背上柴火,两三个家相约一起,去那“专业户”家扒煎饼。

    扒煎饼前,先要在鏊子上擦一遍油(当年多是用棉油,也有用猪肥肉的),这是为了煎饼“肯起”,不沾鏊子。然后点火放在鏊子底下,等鏊子热了,就用面团在鏊子上滚动,待鏊子上均匀的沾上了面,就把面团拿走。扒煎饼的人手边都准备了一个小铲子,看着煎饼的四周已起边,就迅速的把煎饼铲起来。这时候扒煎饼的人,放下手中的铲子,双手麻利的将煎饼折叠起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笆斗中,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张煎饼的操作了。

    当年做的煎饼金黄透亮,散发着浓浓的香味,诱人馋涎欲滴。

     当年虽然穷,粮食短缺,但扒煎饼的时候,主妇们可都是很大方的让着大家品尝。扒好的煎饼,人们可以随便吃。大家一边吃着热煎饼,一边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甚是热闹温馨。

后来随着分田到户,小麦的增产,大家都吃上了小麦面,这煎饼也渐渐的没人吃了。

    现在虽然街上也有卖煎饼的,偶尔买来,也只是尝尝鲜,但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当年扒煎饼的热闹场景还是历历在目,尤如就在眼前!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