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老年“小脑萎缩”的方子!淤血没了,脑子就好使了,出其不意

 人老颠东 2020-11-17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实用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内科学》、《临床中医内科学》

   你好, 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给您聊聊,小脑萎缩这个事儿。

   我想给你讲的,是一个中医界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林庆祥。他是我国福建地区的名老中医,1920年生人,是南国的中医老前辈。

   话说在1991年6月份,林师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个患者,年50岁,女性。

   来的时候,脸色发白,脑袋迷糊、舌头说话不好使,步履蹒跚,几乎无法走路。

   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人从前是一个会计。大概在1989年5月份,她忽然发现,自己书写出现了困难,伴随头晕眼花,说话的时候说不清,似乎是舌头不好使。从前她拿手的针线活,也做不了了。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中风了?

   家人带她去医院查,结果发现是小脑萎缩。才五十岁啊,就小脑萎缩了,这让患者和家人备受打击。

   为了治这个病,患者用了不少中药,但是效果不好。

   这次来到医院,专门就是请林师来诊治的。

   一开始,林师给她用的是左归饮加减。左归饮,我以前介绍过,是张仲景的滋补肾阴、填补肾精的方子。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小脑萎缩,以补肾添精之法调治,是很有道理的。

   但结果却是,无效。

   这倒引起了林师的重视。林师仔细查看,发现患者已经发病两年了,时间挺长。同时,再查看舌脉,发现患者脉象沉细而涩,舌下静脉青紫明显而曲张。林师当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久病入络了。

   什么是久病入络?说白了,就是病的时间太长了,入了血分,形成了淤血。淤血内阻,新血难以濡养清阳之地,所以损伤神智。上面所说的舌脉特点,是淤血证的典型表现。

   既然如此,那就通过益气、活血、化瘀的办法来应对吧。淤血没了,说不定患者神智就清楚了。

  

   于是,林师用了下面这个配伍。但见——

   小茴香4.5克,没药5克,川芎、防风各6克,当归、赤芍、桃仁、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各9克,生地黄15克,黄芪20克。每日一剂,连服2个月。

   结果,两个月之后,患者眩晕感消失,走路稳健,语言清晰,生活可以自理。虽然和年轻的时候相比。还是差了一些。但是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也着实出乎患者和家属的预料了。

   其实,林师用的这个配伍,不复杂。它其实就是少腹逐瘀汤、黄芪赤风汤的加减组合。归纳起来说,就是黄芪益气,当归、桃仁、赤芍、蒲黄、川芎、五灵脂活血,生地黄养阴血,延胡索、小茴香、防风行气理气。

   据说,事后,林师对自己第一次开方时候的不谨慎,做了深刻反省。他觉得,如果能早一点想到久病入络这个事儿,早一点对其舌脉做认真细致地分析,应该会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林师的这个医案,早在1993年的《新中医》上就刊发过,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即便是现在,我觉得,也有现实意义。

   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说,在小脑萎缩这个病久治不愈,患者发病时间较长的背景下,在利用滋补肝肾等方法治疗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活血化瘀之法。因为在中医理论看来,很多病,日子久了,都会伤血。血受伤,有了淤血,会让病情特别顽固。这时候,益气化瘀就成了很好的选择。这和常规的益肾填精、柔肝熄风的办法有很大不同,代表着一种临床思路。

   我把这个详细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参考。文中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家中有老人的读者,尤其是有高龄老人的读者,更应该了解、掌握这方面的道理。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