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 锋丨在开平碉楼,倾听历史文化传奇

 读在现场 2020-11-17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伊斯兰国家等多种风格的建筑。

开平碉楼,久负盛名,确实很有特点,其他地方所没有,再加上开平、江门这一带是华侨祖籍地,这些华侨又有一部分是从我们中原迁徙过去的,所以,早就想去看看,因了一次采访机会,得以实现。

在主人的热情安排下,我们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了开平古村落碉楼群。如果想了解开平碉楼,就先说一说江门,因为开平现在归江门管辖。

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西海岸,东邻中山、珠海,西接阳江,北靠广州,南边面向广阔的南海,毗邻港澳。江门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交合处,蓬江北面的蓬莱山与江南的烟墩山对峙似门,故名“江门”。江门历史上属荒蛮之地,人口稀少,历史上经多次人口迁徙,顿足开发,逐渐繁荣下来,至明朝初时,已经成为西江流域商业重镇。1904年,江门开始设立海关,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

开平现为县级市,历史上曾属于新会管辖,自明朝1368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盗匪常常袭扰百姓,社会治安混乱,再加上该地区河流众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为了自保平安,被迫在村中修建多层楼房,类似碉楼,非常坚固,并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后来,便被当地村民称之为碉楼。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数民众房屋被淹,但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此后,当地村民便集资修建了不少碉楼,以保全生命和财产。

民国时期,当地匪患经常掳扰学校、村民,民不聊生,当地民众愤怒至极,村村联防,户户集中,以修建碉楼来躲避匪患。每当有土匪侵犯时,大家都及时躲进碉楼里,依托坚固的碉楼进行还击,狠狠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在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因为有很多海外华侨的祖籍地在开平,他们闻讯后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和水涝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此,他们在国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图纸,并募集资金一并汇往家乡纷纷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碉楼。开平一带最多时达到3000多座,截止2007年统计,现仍存碉楼1833座。

开平碉楼,按功能不同,还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

众楼一般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裕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设施,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汇集了各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有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在抗日战争后期,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把新会、江门、开平至广州的碉楼连成一线,为阻止日寇的撤退发挥了很好的狙击作用。

开平碉楼还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这些碉楼虽然大部分为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开平碉楼,作为一个独特的古村落建筑群堡,一直被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所重视,保护的比较完好,是开平地区的一道靓丽风景。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第一个以华侨文化为代表的世界遗产项目。

边听边看,边记边拍,整整一天,参观了众多的各式各样的碉楼,聆听了很多传奇的故事。开平碉楼,从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看,不仅仅体现在它特殊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多地是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甘人后的开拓创新精神。 

作 者 简 介

陈  锋,男,汉族,1964年5月出生,项城市人,硕士研究生,从军28年,不论在部队还是地方,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现任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曾在全国、省级等报纸杂志、网络及新媒体发表文艺类作品30多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