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狄树强丨千年的微笑

 读在现场 2020-11-17

礼拜六去东都看望一位老朋友,吃饭闲聊过后邀请我到龙门石窟去看看,毕竟近十多年没有来过这里了,以往总是匆匆地来,又急急忙忙赶回来,从来没有想过要仔仔细细的感受一下卢舍那大佛的无限魅力。

驱车来到石窟景区,我们一起来到了售票大厅,然后拿着票在门口处乘景区内电瓶车进入参观目的地。坐车十分钟后才来到检票处,这里离龙门还有很远的距离,比十几年前规模扩大了,并且新增加了一个仿唐风格的三拱“大石门”,美其名曰“穿越之门”,把大唐盛世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在这里设置了最新的检票系统,每位游客全部被记录在案,为统筹调控安全观景提供了第一手信息。再继续往里走,才看到由陈毅老帅题写名字的“龙门”桥,在二十年前我还曾经开车行走过此桥去南阳。十几年前来参观的时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那天细细的小雨为龙门西山增添了几分别致的景趣。今天大太阳烤着我们,每个人都大汗淋漓。

导游分发了讲解耳机,调好频道后,导游可以不动声色地把解说词送进每个人的耳朵里,又不会对附近参观的游客造成噪音污染。做到了文明旅游,又避免了游客扎堆与嘈杂,在和谐文明的环境里,视觉听觉共同感受美景。

进入景区依旧如从前一样,石窟依旧盘踞在伊河岸边,静静地守候着每一位前来偈拜的人,唯一改变的是脚下的青石条铺就的路面更加光滑,时光把突出的棱角让人们双脚磨成黑色光滑的镜面,映射出千人万相的众生。每天平均近七万人的身影投射在每个洞窟、每一尊造像上,使佛像更加圆润可爱。

为了显示自己的孝心,完成自己的霸业,孝文帝才开造了龙门第一个石窟“古阳洞”,由此掀开了石刻造像的盛事,由原来的皇家御刻洞窟造像,由于朝代更迭,慢慢的演变成为普通人家都可以来开凿刻像,把自己最虔诚的祝福深深的留在了西山这个地方,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祝福,子孙后代景仰膜拜。

最大的石像是奉天寺中的“光明普照”报身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仅耳朵就有1.9米,比普通人还要高。他是以武则天的相貌雕刻,此地的卢舍那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出众优美,佛像面颊丰满圆润,头顶有高髻波状发纹,双眉弯弯,宛如新月,小小的嘴角微微上翘,带着一丝喜悦。站在佛像面前,无论你走到那个地方,只要你抬头仰望,总是会与卢舍那的微笑对视,不袒护任何一位前来敬仰的众生。双目微微向下凝视,流露出安详于和谐,当你瞻仰卢舍那时你的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敬畏油然而生。

万佛洞,佛像数量最多,也是最小的佛像所在位置。里边雕刻15000余尊佛像,在南北两侧密密麻麻重重叠叠的小佛像如同续写的文字,远看各个貌似相同,近看却各有不同,最小的佛像不足一厘米,把唐代高超的雕刻技艺展示的淋漓尽致,可以跟当代雕刻大师在米粒上雕刻艺术相媲美。万佛像代表着芸芸众生只要心中有爱、孝字当头,每个人的愿望必将实现。

更为精妙的是在万佛洞外南壁上比较典型的是一尊观音菩萨的造像,她以一个女性的优雅身姿体现出来,头部向右倾斜,身挂璎珞宝珠,披巾横于腹膝间,左手提净瓶,右手执拂尘搭于肩上,身体呈“S”形曲线,姿势优雅大方,是龙门石刻众多菩萨的精美典范。

在古阳洞的下方凿有一处药方洞,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初,一直在雕刻。从北齐一个叫道兴的人开始的,然后后人在他的碑刻四周留下治病的方法,里边收集了150多种药方,可以治疗70多种疾病,里边入药的各类药材都是信手可得之物,就是毛发、粪便、其他分泌物都是可以入药治病,其他的动植物、矿物质都可以拿来用。周围的群众如果有人生病了,开不起病。虔诚的的祭拜祭拜卢舍那。然后在寺院僧人的指引下,从药方洞中找到相应的药方,然后按方抓药,就可以方到病除。在中国出版的治病药籍书里,明确把《龙门方》收集整理入书,肯定了龙门药方的历史及实用价值。

我们在仰望卢舍那的时候,心里敬畏之情随之而来。一位随行朋友离开奉天寺时说到,每次来都是由里到外的热,每次感觉都不一样,感觉到了此处热血沸腾,心跳都加快了,敬仰大师们的技艺,感受到卢舍那的美,同样又佩服众生的向善、念缘、虔诚之情,设计如此巧妙,最大限度避免了自然界风雨雷电对佛像损毁,历经千年,越久越圆润神秘,真可谓是“一笑千年看沧桑,满洞精髓济世长”。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熟起来,在部队期间广播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迷恋上了文学。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