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李白其实是个官迷,最大理想是当宰相

 小白兔日记 2020-11-17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如果我说李白是一个“官迷”,想必很多读者会提出质疑:李白向来以藐视权贵、不慕名利、不喜做官而著称,怎么可能是个官迷?

(《妖猫传》李白剧照)

读者会有如此错觉,大概是源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另外,小迷弟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吹捧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再加上“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的故事家喻户晓,李白藐视权贵、不慕名利、不喜做官的形象便被树立了起来。

(力士脱靴)

但真相却是,李白藐视权贵是真、不慕名利也不假,但不喜做官却纯属无稽之谈,李白毕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宰相——他不仅想做官,而且想做天底下最大的官。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明确交代,他的人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像管仲和晏婴那样的杰出宰相,有朝一日辅佐天子,使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42岁的李白收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不禁欣喜若狂,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到了,所以满怀希望地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并在诗中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就是说: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我马上就要进京当宰相了!

(李白剧照)

但是,正所谓“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唐玄宗召李白入京,只是把他当成御用文人,写写歌词,陶冶一下情操,根本没打算重用他。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倒是记载,说李白在翰林院,玄宗经常“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也就是说也曾向他咨询一些朝政大事,起草一些重大公文。但很明显,李白虽有远大抱负,却无治世之才,根本无法胜任要职,更莫说是百官之首的宰相了。

所以,李白在翰林院任上,活得很不开心,也没干出任何伟大事业,倒是写了三首拍杨贵妃马屁的《清平调》,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两句更是夸赞美女的惊艳名句。

(《妖猫传》杨贵妃剧照)

李白才气大脾气更大,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又长期受到权贵排挤,所以不久后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其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言,完全是仕途无望后的呐喊,而不是说他从一开始就不想做官。

纵观整个盛唐,不只是李白,包括孟浩然和杜甫在内的几乎所有诗人也都有入仕理想。有诗为证。

孟浩然为了得到丞相张九龄的引荐,专门写了一首干谒诗题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的名句“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表达的就是入仕的想法。

杜甫那就更不用说了,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抒发平生志向和抱负,其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达的也是入仕当宰相的理想。

(李白醉卧)

李白也好,孟浩然、杜甫也罢,他们终其一生都志在为官做宰,但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了报效国家、服务百姓。

综上,李白原本是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人,他一生志在匡扶天下,最大的愿望就是当宰相,而不是什么诗仙、酒仙。后来是因为仕途梦断,才不得已借酒浇愁、以诗抒怀,阴差阳错成就了他千古第一才子的美誉。这是李白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坛乃至后世你我的大幸。

(本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