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320《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小一大书悦读会 2020-11-18

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今天是小一大书建群的第590天

#早读#320  2016年12月18日 周日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季羡林 著 

一、背景介绍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共计六十余篇。


作者介绍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一句话推荐:做文先做人,学问即人生。

二、精彩摘录

1.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2.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3.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三、早读者阅荐

不去做,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

因为年初转发的一个游戏,我许下了一个宏愿:39岁这一年,看39本书。回头想想过去的38年,无论是求学时,还是就业后,除去那些汗牛充栋的教参和模拟试卷,似乎从未有哪一年看过这么多书。39本,我能做到吗?

没想到,眼看着自己40岁生日来临,阅读39本书的愿望居然也如期实现了。不仅如期完成,自我感觉完成质量还不错。每一本都细细读过,并写下了39本书评。

我的39本书,以林语堂先生的《人生不过如此》开局,以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结局。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才富五车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受教是其一,享受亦是其一。这本《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并非季先生的专著,而是精选了60余篇季先生的散文和随笔,内容包括先生对自己读书、治学生涯和好友师长的回忆,以及对为人之道、处世哲学的探讨。文章当然都是季先生所写,但文章的选择,我猜未必是季先生亲自所为。幸好的是,编辑所选择的大部分文章还是很契合主题的。话题虽然跳跃,但思想不失连贯。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欧洲,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季先生读书,古今中外可谓无所不包,常人难望其项背。

而季先生做人,虽然我知道官方与坊间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但大抵可知,他定是识时务者。他的文字里,常见一些主旋律的言语和措辞,这在其他文学大家的作品中实在罕见。清民以来学者常以清流为豪,货卖帝王家的文人便被视为低人一等。但是,空谈误国也不是说说而已。也许正是务实的精神,才让季先生不仅享寿近百岁,更是取得了恢弘的学术成就。

他在《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中有如下文字,我觉得大体可以代表:

造物主或天或大自然,一方面赋予人和一切生物(动植物都在内)以极强烈的生存欲,另一方面又赋予它们极强烈的发展扩张欲。一棵小草能在砖石重压之下,以惊人的毅力,钻出头来,真令我惊叹不置。一尾鱼能产上百上千的卵,如果每一个卵都能长成鱼,则湖海有朝一日会被鱼填满。植物无灵,但有能,它想尽办法,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出去。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与此同时,造物主又制造某些动植物的天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猫吃老鼠,等等,等等,总之是,一方面让你生存发展,一方面又遏止你生存发展,以此来保持物种平衡,人和动植物的平衡。这是造物主给生物开玩笑。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做人,与人无害,足以。物竞天择,亦无可厚非。

先生已仙逝,留给亲人的是纠葛,但与我们外人无关。相反,如果我们能从先生的毕生治学之中学到一点皮毛,已不失为我们的大幸。

悦读者们早安,周日白色思考日快乐!

作者:苏客 集“苏”子的自在和才情于一身,生如逆旅,人皆为“客”。历史面目不可憎,正史也是笑不断。戏说当年糗轶事,且看苏批廿四史。他是一本极具行动力,不负韶华的书。

责任编辑:晓一“晓”得专注于“一”件事;一年阅读300本左右图书;五色时间元理论的提出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她是一本希望每个人都能透过鲜花看世界的书。


【栏目名称】早读

【栏目缘由】一日之计在于寅,一生之计在于勤。

【栏目内容】早读者联盟每天6点左右分享一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