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如我 我如大师——读曹勇军《语文,我和你的故事》

 淮阴语文 2020-11-18



大师如我

经历如我

大师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大师如我。“从简陋泥泞的乡村中学,到古色古香的县城中学,再到豪华气派的省城重点中学,我的职业迁徙史是我生命与众多学生生命交织的过程;从初一到高三,我的精神在一届又一届年轻他者心灵的映衬下,不断成长丰富成熟;从昔日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到今天参加语文教材编写,在各地开设讲座或公开课,我的思想随着时代思潮风生水起,理想与追求坚定和执着……我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年轻时我有许多梦想,想当无线电工程师,想当诗人,最终无奈而又必然地把生命投入中学语文课堂,通过日复一日的教学行为来表达、释放自己的追求和信念。语文,给了我一个体面的饭碗,给了我独特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也给了我许许多多难忘的故事。”

失败如我

大师也有挣扎,失败如我。“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北海亭面馆的那一碗阳春面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课。那是一节失败的课,但他给予我的比任何一节成功的课都多。进入课堂,我被一种巨大的狂热和激动裹挟着,早已看不见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也听不见他们磕磕绊绊结结巴巴的声音,更感受不到勉强吃力的情势和沉闷的氛围,坚持自我的思路,忘我而又投入,等到后来似乎意识到什么,可为时已晚无力回天,一步步滑入深渊……课上完了,教室里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第三天公布结果,我当然榜上无名。心中无名之火燃烧起来。我甚至不无恶意地想起我下课时评委微笑时脸上诡异的表情和眼神。我不是客观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暴露出来的问题,而是揣测评委,猜想他们如何合谋内定名额,也感慨自己初来乍到,没有名气,不被认可,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伤了自尊心。那节课让我落下病根,成为心中隐蔽的伤口,不时隐隐作痛。”

“但我要感谢那节课。回过头看,我觉得那节课的失败是必然的。今天我也许可以轻而易举地指出那节课致命的缺陷和问题,比如对学情估计不足,预设过高,开场缺少预热和铺垫,又比如合作写“幸福的桌子”,跨度大了,枝枝蔓蔓,没有及时调控,掌控能力还不够,等等,可这些技术性方法无法掩盖一个事实:那年我三十九岁,对课堂的理解只能是三十九岁的程度。我还不懂一个朴素的真理:一节课很有限,不能放进太多的东西,更何况还是私货!那节课的失败也很及时。它让我后来尽量与赛课这类娱乐化的行为艺术保持距离,内心的恐惧形成一道屏蔽,自我放逐,自甘边缘,不喜欢围观也不愿让人围观,埋下头来,在自己的课堂里耕耘,克服内心的紧张焦虑,学会与失败和平相处,养成平和的心态,用一节一节的课,修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自信,做到眼到心到课到,建立对自我的判断和对课堂的洞察。如果当时侥幸过关,我猜想,可能就没有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天仍未停止的课堂教学的探索,以及那份耐得住清苦寂寞的定力。”

成长如我

大师在世俗中诞生,成长如我。“课堂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如一朵莲花,生长在泥土之中,花瓣和花苞却伸向天空。理想让课堂向上向前,现实又让课堂向后向下,这热与冷的交汇,形成了矛盾与张力,使故事跌宕起伏。许多课我并不满意,常常是兴抖抖而去,沮丧失望而归。我们总有一种内在的冲动,热衷于寻找高效快捷的方法和路径,总想三步并着两步,甚至一步到位,直奔结果,一劳永逸,不知不觉忽略了语文课堂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苦性。再高明的方法,再先进的理念,一旦进入课堂都不免软弱和苍白,因为它背后有更为庞大复杂的隐秘结构,制约着我们的课堂。听讲座,看论文,我们时常陶醉在浪漫的幻觉之中,陶醉在轻而易举的盲目之中,轻慢日常教学的世俗性,忽略常规教学的沉重与苦涩。其实,世俗气息是语文课堂真实的另一面,教室、办公室、食堂、图书馆、备课、作业、考试、讲评、晨会、班会、晚自修、补课、开学、毕业……不合理而又合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日常教学的辛苦琐碎的图景,可这些辛苦琐碎的‘天大的小事’才是语文课堂最真实的存在啊!是不是有点像农夫种庄稼?天天下地耕作,脚踏着坚实的土地,头顶着现实的烈日,挥洒着生命的汗水,播种,浇水,施肥,等待花开时节和收获的秋天。不必讳言失败和沮丧,我们就是从课堂中摔打磨练出来的。课堂铸造了我们合金钢般的思维品质和性格。失败的课堂往往从另一方面更加有效地丰富深化了我们对课堂的认识,让我们有清醒的头脑和冷峻的目光:一些课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顾及多数学生的基础,饭要一口一口吃,语文要一步一步来,有时不免走走停停,退一步,进两步。”

我如大师

播种专业发展的种子

为了增加对课堂、对教育生活的体验,从八年前开始,我尝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聚焦透视我的课堂教学,做到三个“一”,即一本课堂观察本,一本语文课日志,一节录像课。我经常撰写课堂观察札记,捕捉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给自己更多反思感悟的机会与空间,让那些镜头、诗意的画面、瞬间涌出的感悟给我职业生命长久的感动。我还与学生约定,让同座位同学合作记录班级“语文课堂日志”,内容不仅有课堂常规教学内容,还有同学反应、精彩回答、课堂气氛、课后议论等个性表达。学生按照座次,依次顺延,这样既锻炼了全班听课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有创意表达的意识,更留下了一份独特的集体记忆。我还请经常听我课的青年教师,有选择地拍摄我的课堂教学录像,于是那一节一节的语文课,不在湮没消失在教学进度表中,而是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职业记忆中,成了我与学生、与同行教师议论的话题和思考探索的素材。

这三个“一”犹如三只眼睛,打量着我的课堂,让我的职业生命变得饱满而又充盈。如果说“课堂观察本”是自我观察和思考之眼的话,那么,“语文课日志”则代表了学生的清澈明亮的求知的眼睛,呈现的是他们眼中语文课的青春和丰饶,表达了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理解和想象,而录像课则是同行锐利的眼睛。我与他们分享生命的激情和专业的创造。三双眼睛,不同的目光,交汇在一起,仿佛推开一扇意义之门,于是光进来了,我不断体验和确立新的自我,找到正真的心灵导师,把自己职业生命中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擦拭得熠熠生辉,意蕴无穷,知道自己专业发展的种子应该播种在哪里,知道自己专业发展之路应该怎样走下去,感受到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和快乐。

寻找教育理想

我知道,我的人生事业的跋涉靠的是勤奋和定力,如同骆驼祥子,吃苦耐劳,不离不弃,一路走来,走到今天。我为什么会走到今天,成为现在的我?这个问题被我追问了许多年,每次追问都让我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对自我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不能说完美但高于现实的东西,这就是教育理想。他如神谕或律令一般,是我内心的召唤,对我的意义早已确立,不可更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