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哥

 淮阴语文 2020-11-18

大哥

                                     ◆岁寒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我是家里的老幺。父亲去世时,我刚满三个月,作为家里长子的大哥也才16岁。母亲不识字,身体也不怎么好。古语有“长兄若父”的说法,尚未成年的大哥撑起了这个家。

听母亲讲,父亲的丧葬都是大哥操办的。父亲在外地教书,学校离家几百里。为办理抚恤金,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哥不知跑了多少趟。

大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为了家庭,他不得不选择了辍学。生活中,大哥关心、照顾、扶养我们几个弟妹,担当起父亲的责任,几个兄妹中,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大哥说一定要把我培养成大学生。那时农村很少有人重视学习,但大哥对我学习要求很严,每天都要问我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督促我看书做作业,除了农忙时节,很少要我做家务事。

父亲早逝,母亲的最大心愿就是把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拉扯大,对我们管教一向严厉。有一次我和玩伴打架回家后母亲教训我,我说不怪我并且是他先动手的,母亲打了我,我感到很委屈,趴在院子里不起来。当时下着雨,大哥从地里干活回来,把我拉进屋里,不但没责罚我,还抱怨母亲说“弟弟还小,不懂事,不应该打他”。母亲看着满脸雨水、泪水的我,也流下了泪水。

上初中的时候,同村的小伙伴都进了乡学,只有我一个人被录取较远一个村中学想到以后没有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要独自一个人上下学,路上可能还会遇到痴子、咬人狗啥的,我哭着不肯去那学校。哥哥不知找了什么关系,开学前就把我转到了乡中。现在想来,年纪轻轻的大哥能办成这样的事,真简单

上高中后,由于学校离家远,我一直住校。学校的伙食很差,每天早晚是能照见人影的稀饭、粗面馒头,中饭是糙米饭、粉丝菜汤,就这也吃不饱。大哥经常步行十几里地到学校,给我送来烙饼、炒面。

大哥勤劳、能干、持家,庄上人个个夸赞,也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后来她成了我的大嫂。大嫂年轻漂亮,聪明能干,当时还是大队文艺宣传队成员,有许多小伙子追求她。她偏偏看上了家境贫寒的大哥,顶住家里的压力,嫁给了大哥。自从大嫂进了我家的门我们穿的鞋都是大嫂一针一线手工做的布鞋,穿在脚上又好看又舒服。

我没有辜负大哥的期望,高中毕业考上了苏州大学。大哥东挪西借,为我凑齐了学费。苏州,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我来说,太遥远,太陌生。大哥不放心我一人去学校,送我去苏州。我知道往返苏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就说,我自己去,能行。其实还是挺想他送我去的。大哥知道我的心思,说还是我送你去吧,也顺便去玩玩。到校后,大哥领我办理了报到手续,安排好宿舍,他在学校招待所住了一宿。第二天他要回家,我问他怎么不在这里玩玩再回去,他说,家里忙,地里还有活,要赶回去。我送他到校门口,他就不我送了说:“你刚来这里,人生地不熟,不要送了,走远了找不着回来!”临走时又回头叮嘱:“好好学习,跟同学好好相处,有事给家里写信。”望着大哥远去的背影,我是那么的不舍,那么的依恋,眼里禁不住满了泪水。

大学期间,大哥每月都按时给我寄来生活费,我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钱,因为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还要赡养母亲。大嫂偶尔还会给我寄来亲手做的布鞋,那时大学里同学兴穿皮鞋,没有穿布鞋,我怕别人笑我土气,正规场合不敢穿,但一回到宿舍就会穿上它,被皮鞋禁锢了半日的脚,穿上布鞋感觉是那么的舒服。

时光流转,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在母亲和大哥拉扯下,都长大了,成家了。可母亲却老了,病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只有大哥住在老家,病重的母亲卧床四五年,一直都是大哥和大嫂伺候。怕长期卧床的母亲生褥疮,哥嫂每天给母亲翻身、擦洗身子,经常背母亲到屋外晒太阳。邻居都说母亲有福气,修到了好儿子、好媳妇。逢年过节或大家有空,我们再外的姐弟几个会相约回家看望母亲和哥嫂,一家人团聚,济济一堂。我们不但帮不上哥嫂忙,还要他们灶前灶后忙饭,但哥嫂都很高兴,脸上露出满足的笑。

母亲忍受了几年的病痛,还是走了,大哥又操持了母亲的葬礼:柏木棺材、簇拥的花圈、送行的车队……母亲走得很风光。按理,大哥该清闲一点了,可天不佑人,一次大嫂出门出了车祸,头部受伤,手术后落下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本想出门打工见见世面的大哥,又不得不留在农村家,尽心服侍大嫂。

上次,发现大哥苍老了许多,背有点驼了,头发白了不少,额头布满皱纹

岁寒,淮阴人也。人称韩先,不知何故,疑其好为人师也。自称淮阴侯韩信之后,无可考。

韩先少孤,家贫,寡母育之,寄以厚望。然性玩劣,不好读书,呼朋唤友,下河捉虾,上树掏巢。时学风不浓,笃学者甚少,母亦不加责罚。少聪慧,学业尚可,念其孤苦,师亦怜之。

弱冠,及第,游学姑苏。学成,发祖籍乡里,教书为业。自感不遇,乃效枚乘《七发》作《七气》,抒抑郁之气。在乡七年,无甚建树,唯与同事、诸生相处极洽耳。

而立之年,调入县学,北大许泽星、淮安府文科状元赵涵二人皆出其门下。提携后进,淮州才俊王伟、张玲辈多得其指点,甚敬之。不惑之年遁教研之室,思既往之得失,撰文数篇,以飨同侪。

    王右军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韩先既知天命,无求功名,一杯香茗,一卷书,偷得半日闲散;一抹斜阳,一壶酒,愿求半世逍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