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之道,当仰君子

 王断天崖路 2020-11-20
校长之道,当仰君子
校长之道,当仰君子

作者: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教师邝伟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一个人修身立己、进德修业要以“道”为志向旨趣,以“德”为依据准则,以“仁”为凭借依归,以“艺”为言行践履。不难看出,“道”“德”“仁”“艺”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道”是方向,“德”是基点,“仁”是根本,“艺”是涵养。

这是孔子君子道德理想树立的原则,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后成为后世为学为人的圭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我看来,我心目中理想的、具有良好领导力的校长也可以在这句警训中获得极大的启示。

校长之谓,即一校之长者。长者所谓,即是被学校师生尊重、敬重并乐于追随之人。一个有领导力的校长,应当是一个印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情怀实施者,是将目光和志向投向未来的追求君子之风的笃定人。

校长之道,当仰君子

“志于道”:尊崇教育规律的学校发展目标

一校之长必定指出学校的方向。这个方向既不应该是校长的个人追求,也不应该是来自他校的模仿抄袭,它应该是一个遵循教育规律的学校发展目标。教育的规律是教育内部各种因素之间、教育和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性联系,也是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路径。

因此,一个尊崇教育规律的发展目标应该切合学校实际办学条件、着眼学生身与心的协同成长、放眼社会前行步伐和方向、关心天下同侪动向。

我们的校长,首先要“看米下锅”。如果说软实力是一个学校的能量源,那么硬条件则是一个学校的助燃剂。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在努力推进,校校之间,无论是校园、教学设备等硬条件,还是师资、文化氛围等软实力参差不齐。

“看米下锅”就是要根据自身学校的软、硬条件,尊重学校发展的起点,切合本校的实际办学情况。让差异成为学校的鲜明个性和办学特色,要审时度势,深度挖掘本校的历史人文基因,探寻新时代背景下适合自身学校发展的内涵之路、特色之路,用好手中之“米”。

我们的校长,还要“找米下锅”。立足实际条件不等于囿于现实状况、裹足不前,寻求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才是更长远的目标。在找到内涵和特色发展的目标之后,我们的校长应该精耕细作,充实“粮仓”,软实力和硬条件兼抓,协同发展,让二者相得益彰,让学校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同时,“找米下锅”还要求我们的校长能够勤勉于“开垦施肥”,为学校引进更多、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注入更新、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外来之活水以滋养我固有之根苗。

“据于德”:令人心悦诚服的学校管理制度

追溯“德”的汉字流变,“德”的古字型从彳、从直,表示遵行正道之意。作为学校发展的保障,管理制度是学校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它应该合乎“正”的标准。同样,公正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方能成为师生的表率,也方能成为匡扶师生成长的准绳。

我们的校长,要有“法治”精神。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呼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群体协作的健康实施,亟需制度的约束和促进。学校的制度建设,不仅要规范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义务,也要保障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权利,坚持民主的原则,明确条款和细则,在强有力的执行渠道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让学校的管理制度趋于科学和合理。以此杜绝领导干部“人治”,提升管理层威信度;杜绝钻营者为个人利益“拉帮结派”,培养良好校风;杜绝年级“各自为阵”,促进全校“一盘棋”协同发展;杜绝“朝令夕改”,维护学校健康稳定发展;杜绝“故步自封”,避免与时代发展脱节,保持制度的生命力。

我们的校长,还要有“务实”精神。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众多组成部分,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完备的制度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无论是教学教研、住宿管理、膳食餐饮等日常行为,还是评职晋级、评优评先、培训学习等非日常行为,常态化学校工作都需要有细化制度的规范,需要有条文突出工作的重点,务“实际”之“实”。

同时,务实还需务“落实”之“实”,制度建设应该重视可操作性,避免形式主义和繁文缛节,落实到位。“务实”还是“实干”之“实”,实实在在有度可依,有章可循,也保护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工作的实在人。

由“正”之制度规范教育教学活动,涵养脚踏实地的风气,从而在学校形成“浩然之气”,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

校长之道,当仰君子

“依于仁”:以人作为根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韩愈《原道》有“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如果说“德”只是一种行为操行的内在品位和外显成果,那么它的内核和终极则是“仁”。无论是“志”的确立,还是“德”的施行,都以“仁”为旨归。教育着眼于人的未来,人理应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也理应将人作为根本。以人为根本的学校管理理念是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管理制度的落脚点和依归。

我们的校长,要“眼中有人”。校园里的“人”,是求学成长的学生,也是立业进德的教师。学校的工作应该围绕这些“校园人”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展开。从清洁卫生习惯的养成,到家国情怀的培育,从吃饭睡觉的日常生活,到精神涵养的性灵追求,无论是校级班规的制定和执行,还是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日常行为规范,还是生涯规划的长期方案,都要兼顾师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奋斗实干意识,教职工的爱岗敬业和责任使命精神,创设良性的外部和内部氛围,让学生在学校乐于学,学有获,让教师在学校乐于教,教有法。

我们的校长,还要“心中有人”。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庞杂繁复又细致的体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要想保障各项工作真真正正在落实育人、养人的旨归,就必须用人文精神加持自己管理理念,只要“心中有人”,则“眼中有人”。

一个具备人文关怀的校长,一定是一位珍视人类优秀智慧文明结晶的传承者,也一定是一位尊重生命尊严和价值的维护者,还一定是一位孜孜追求和塑造灵魂的求索者。

我以为,教育者最重要和最可贵的品质应该是爱和责任。“心中有人”的校长自然会从“仁”出发,关注师生生命的发展,不仅落实好既定工作策略,更能在常态工作中及时发现新的基于“人”与“仁”的新契机和新举措,更能在站在时代前进的背景下关照目之所及“校园人”的生命勃发。

校长之道,当仰君子

“游于艺”:旨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课程建设

“游于艺”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孔子教育思想最开明、最活泼、最生动的体现。“游”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内容。教育家梅贻琦《大学一解》中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前人早就为我们诠释了“寓教于乐”的真谛,那就是教师亲身示范,学生耳濡目染,进而实践探寻,最终获得真知,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同时,“游于艺”还要求以“艺”为实践内容,进行涵盖礼、乐之文和射、御、书、数之法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发展目标的具体鲜活再现,更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的生动说明。我们的校长如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后终将都会外化到课程建设当中来。因此,学校课程建设可以说是实现从观念到成果转化的津梁。

学校课程建设首先应该与学校内涵和特色发展目标一致,在顶层设计之下逐步建立,渐次推进,不求多和全,而求契合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一校的课程有一校的特色,一校的课程有一校的体系。


其次,学校课程建设应该着眼于人的终身需求,着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能力的发挥,打造出学生需要的课程。尽量激发教师潜能,引进教育资源,打造出更丰富的课程体系。

再次,学校课程建设应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关照学科知识的拓展,也重视生活技能的学习,既重视科学素养的提升,也关注艺术修养的培养,既致力于智力的发展,也积极于身心的健康。

最后,学校课程建设应该长远规划,持续建设,不断完善和修订,服务于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总之,我理想中的具有良好领导力的校长,应以“道”为统领,尊重教育规律;以“仁”为原点,关照校园里人的生命发展;以“德”为准绳,营造刚正温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以“艺”为翅翼,推进教育的真正发生和润化。

我想,一个具有仁爱之度的校园,身处其中之人怎会不快乐自在呢?一个具有君子之风的校园,怎么会不熠熠生辉,人才辈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