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京剧叫板综述》与《京剧唱段的开唱与收唱》发表后,感到尚不够完善,特补撰此文,以便读者掌握“唱段的启动与收束”的全过程。) 京剧唱段完整的启动,应包括叫板、锣经、前奏、和开唱四个步骤,其收束也有收唱、尾奏和收束锣经三个过程。拙撰《京剧叫板综述》(见2004年3月15、22日《弘报》)及《京剧唱段的开唱与收唱》(见2004年12月20日《弘报》)两文对叫板及开、收唱三个主要环节已有专论,本文将对其余部份进行补述。 演员叫板后,还应经鼓师开出锣经、琴师拉了前奏方可开唱。锣经有开唱和不开唱两类,显然,启动唱段的锣经必然是开唱锣经。开唱锣经又因其开唱的板式不同而有上板和不上板之别。开唱上板唱段的锣经,以其具有的上板特性来引导前奏和唱段进入所要求的板式。常用的上板锣经有[夺头]、[单楗凤点头]、[串锤]等。这些锣经还含有速度元素,例如同是[夺头],较快的用于开[原板],较慢的就用于开[慢板]了。鼓师的开唱锣经,必需根据剧情和叫板的要求、发出更具体的信号,以便让琴师拉出所需的前奏来。 前奏不一定要等待锣经结束后才开始,只要理解了鼓师的意图,根据剧情的需要,也可在锣经中插入。通常把前奏进入锣经之处称为“入头”,琴师必须懂得“入头”才能正确拉出前奏来。现将用[夺头]起4 ∕ 4拍的三眼[慢板]的“入头”举例如下: ∣龙 冬 大大 大台∣仓 台才 乙台 仓 ∣大扑 台 例 1[二黄慢板] 例2[西皮慢板] 例 3[二黄慢板] 例4[西皮慢板] 由此看出,[夺头]起[慢板]的入头有两种:其一为“插入法”,就是随板上的第一锣起琴进入(例1、2),因在此前的底鼓已明确了锣经的性质和速度,琴师可按此演奏无误了。这种“插入法”具有动听的合奏效果。另一种为“接尾法”,是待[夺头]打完最后一锣而在其后半拍入琴(例3、4),这种“接尾法”泾渭分明别具韵味。夺头的尾部[大扑台仓],根据剧情的不同,还有一些变化形态,例如,在《捉放曹》中陈宫的“听他言”就是以[都 仓大 乙]作夺头尾开起西皮慢板的。但要注意,[仓]的位置仍在中眼不变,此时[乙]落在末眼,琴的前奏只能从末眼的后半拍进入了。当在宁静的情况下,鼓师也可用[扎多大]、[扎多乙]来开慢板。这种位于板、头眼和中眼的三响声,相当于夺头尾部的[大扑 台仓],琴师即可按“接尾法”于中眼后半拍入琴。这种起慢板的夺头,同样可用于起[快三眼]和扩展为三眼的青衣的[原板],其差别仅速度相应加快些而已。 用[夺头]起2 ∕ 4拍、一眼板的[原板]时,也有类似的“插入”(例5、6)和“接尾”(例7、8)两种入头: ∣龙冬 大大大台 ∣仓台才 乙台仓∣大扑台 例5[二黄原板] 例6[西皮原板] 例 7[二黄原板] 例8[西皮原板] 原板也有与慢板类似的用一锣、[扎多大]等的起法。以上列举的都是大锣夺头,至于铙钹、小锣夺头的入头与此类似,就无须重复了。 快夺头还用来开唱2 ∕ 4拍具有一眼板的[二六],只是在夺头后一定要加上[多罗],方能与[原板]加以区别。此[多罗]出现在板上,板的后半拍是休止符,然后在眼上起前奏“62”而在下一板上开唱。对于有十二板长过门的二六,在配合动作的长过门后,还得回到在眼上的“62”前奏而于板上开唱。另一种眼起的快二六,例如《空城计》中的二六,则在“62”后,于板上补加个“1”以便于在眼上开唱。 当以[闪锤]开[流水]、[单楗凤点头]开[摇板]、[串锤]开[快板]等无眼板、1∕4拍的唱段时,其锣经已具有了板式及速度的含意,琴师不难随其拉出前奏来。因这类板式的速度较快,故其入头也多采用“接尾式”。 用不上板的锣经开散唱的唱段时,例如[导板头]开[导板]、[双楗凤点头]开[散板]等,由于锣经本身具备松散的节奏,就不难随其奏出相应松散的前奏来。通常[导板]的前奏都是“接尾式”,而[散板]的前奏则可用“接尾式”也可用“插入式”。不少新戏都设计了比较复杂的导板前奏,这类导板前奏也有采用“插入式”的。现以[双楗凤点头]开[散板]为例说明如下:(例9、10为“插入式”,例11、12为“接尾式”。) 例9[二黄散板] 例10[西皮散板] 例11[二黄散板] 例12[西皮散板] 由于剧中人物身份和剧情的不同,其前奏的方式也有所区别。现以三眼板为例,将其“正常”、“散起”和“碰板”三种不同前奏作以下说明。 当锣经明确三眼板及其速度后,“正常”的前奏都是具有八板的大过门。例如西皮戏《空城计》中诸葛亮的“我本是”,二黄戏《捉放宿店》中陈宫的“一轮明月”唱段等。当显示帝王、贵族或表达某种特殊感情时,常用[冒子头]先“散起”而后转入上板。例如二黄戏《二进宫》中李艳妃的“自那日”,西皮戏《坐宫》中四郎的“杨延辉坐宫院”等。当形势紧迫时,常将前奏简化,有时甚至删去前奏而直接开唱。例如《赤桑镇》中包拯的“自幼儿”,《追韩信》中萧何的“三生有幸”等。这类简化前奏的唱段常称其为“碰板”,就是指唱段与锣经或叫板之间直接相碰、没有或少有前奏而开唱的含意。其实,其唱腔和板式并无特殊性,只不过是开唱方式的不同吧了,作为一种板式来称呼,是不够合理的。 前奏到位,方可进入唱段的开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