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天11次减持绿城背后:是否是一场宋卫平式告别?

 昵称72526320 2020-11-20

艳姐说


绿城这艘大船正调转航向,朝着宋卫平打造的“豪宅乌托邦”的另一边驶去。


这个过程,体现在绿城频繁的人事换防、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老绿城基因逐渐淡去、以及……22天时间里,宋卫平11次减持绿城股票。


一场分手大戏,在默默上演。

有人说如今的绿城,是失去了乔布斯的苹果。

宋卫平说,蓝城脱胎于绿城,而蓝一定会比绿好。大海的蓝好过树上的绿。

没有了宋卫平的绿城会走向何方?

01
20天11次减持

自4月25日到5月16日,宋卫平已经连续11次减持绿城股票,减持数量累计达到了954.1万股。

最近一次减持后,宋卫平持有绿城权益股份约2.2468亿股,占已发行有投票权股份的10.35%。

这是在中交主导下,绿城大洗牌的高潮,还是“老绿城人”谢幕的终章。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宋卫平的连续减持,被绿城对外解释称是为了规避企业同业竞争。

宋卫平作为绿城第三大股东的同时,还是蓝城的第一大股东,持股蓝城70%;担任绿城的董事会联席主席同时,宋卫平又是蓝城董事长。

两家企业之间有没有重合业务呢?有,在两家公司业务描述里,小镇、生活服务等业务的确出现了交叉重叠,尤其是今年3月,绿城总裁张亚东突然宣布要建设20个小镇项目的投资计划,针对性极强。

按照港股市场相关规则,宋卫平有减持绿城股份避免同业竞争的必要。

另一面,张亚东宣称绿城为小镇业务准备了50亿的资金拿地,直接剑指宋卫平蓝城的城池,这一招下去,宋卫平不接也得接,那么这场连续减持,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给蓝城应付接下来可预见的战争备足子弹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蓝城官网上有宋卫平署名的一段话:蓝城脱胎于绿城,而蓝一定会比绿好。蓝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大海的蓝好过树上的绿。

究竟“蓝胜绿”还是“绿如蓝”,这都需要时间的检验。

02
绿城股权罗曼简史

宋卫平掌舵的绿城曾有过一段快速上升的时光。

2009年,凭借“不惜成本”打造产品的执念,绿城以529亿的成绩,一举登上行业销售第二的宝座,仅次于万科。而那时的碧桂园,业绩还不到绿城的一半,融创也只能跟在后面遥遥凝望。

可惜,花无百日红。

2011年,楼市调控一个浪头打来,绿城坚守的高端项目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再加上2009年割了一道韭菜后,客群也跟不上来。一时间,绿城的销售业绩跌入低谷,背上了大量的库存包袱。

更要命的是,绿城创始人宋卫平虽擅于产品打造,却不太关注财务指标。在2009年前后,绿城拿了很多高价地。拿地的原因说出来有些“天真”,不是为了多盖房子多挣钱,而是怕别家拿走之后,把这些地块做坏了。

业绩下滑叠加大量库存包袱,沉重的债务压力把绿城逼到了破产的边缘。生死关头,绿城不得不选择出让公司的项目和股权,卖身图存。

在相继迎来九龙仓和融创的资金输血后,命悬一线的绿城总算是缓了过来。

只不过,这口气并没有缓多久,又迎来了新的问题——融创和孙宏斌的基因明显不融于绿城,矛盾激化时,宋卫平甚至发布了轰动行业内外的公开信:《我的检讨与反省》,直言把绿城卖给了一个不应该卖的人,并撕毁了与融创的收购协议。

为了送走融创,宋卫平迎来了央企中交。按照宋卫平的设想,中交“只是在董事会层面上负责中远期规划战略,操作权仍以绿城老团队为主。”

但如今看来,这个想法过于简单。

在资本救赎的游戏中,利用完资本还想独善其身,没那么好的事。

中交一开始就没打算只做一个纯粹的财务投资角色,这一点,和融创异曲同工。

入股绿城后,中交开始了一步步对绿城的控制。

中交的第一步,是谋求第一大股东的地位。2015年4月中交买入原绿城执行董事罗钊明控制的公司持有的绿城4.627%股份。

据说,这件事宋卫平直到收购公告发布的第三天才知道。

至此,绿城形成了“中交+九龙仓+创始股东”的局面,成为一家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交以28.9%的持股比例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九龙仓持股24.5%位居第二;宋卫平等创始人以18.51%的股份退居第三。

从股权关系来看,宋卫平的话语权显然遭到稀释。

中交的第二步,是改造绿城董事会,以期拥有更多的投票权,保证大股东在里面能行使决策权。

2018年6月,中交空降执行总裁张亚东,其职位仅次于绿城行政总裁曹舟南。而仅仅两个月后,张亚东就接替了曹舟南的位子,内外部都觉得异常突然。

绿城董事会最新名单中,执行董事分别是宋卫平、李骏、刘文生、张亚东、李青岸、李永前,其中,除了宋卫平和李骏,其他全部为中交集团提名。

有意思的是,作为绿城的二股东,九龙仓目前在绿城的董事会中一个席位都没有。在央企中交面前,九龙仓还是比较识趣的。

掌权绿城董事会后,中交的第三步是改造其组织架构。

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绿城已经进行了4次架构调整:2016年绿城内部的“一体四翼”战略,2017年取消独立的销售部架构调整;再从2018年6月转为“11+5”结构布局落地,到2019年1月实施“8+3”架构。

变化的,是绿城的组织架构;不变的,是每一次调整都伴随老绿城人的职位驿动。

03
绿城的新航向

很多故事其实在开头就已经昭示了结尾,在中交入主绿城时就已经清晰了故事的走向:无论谁来当这个“白衣骑士”,整个绿城的价值都会变。

原因就在于,绿城的价值不在于规模有几个亿,而在于有这么一批人,形成了这么一条体系,以及其在江湖上的口碑。这三点决定了绿城的价值,这是价值观的统治,而不是资本的控制。

中交对于绿城的目的性很明确,需要借绿城实现自身规模上的弯道超车。 

中交曾提出在规模上要达到央企前三。但从其全年销售额来看,与中海、保利、华润仍相差甚远。

想要缩小差距,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并绿城。而按照规则,中交只有成功控股绿城,并在绿城的董事会里占到足够的席位才能拥有实际控股权。

绿城中国执行董事、执行总裁李青岸曾提到,“央企注重规模,资本市场也承认规模,不进前十的话,有很多规模带来的红利享受不到。绿城也必须保持规模,最起码也要进TOP10,不能掉队。”

但在频繁的架构调整和人事动荡下,绿城2018年业绩增速明显下滑,总合同销售金额约1564亿元,没能完成1600亿的销售目标,增速还出现了大幅下滑。2019年1-4月,绿城总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383亿元,同比减少7.3%。

绿城曾顶着浙系房企“一哥”的身份,但这两年绿城在杭州大本营已经失去了销冠头衔。

目前,绿城身上高周转信号很明显,提高规模速度,去年7月份有媒体报道,绿城中国要求员工加快销售,坚决执行“早销,多销、快销”的策略;加大回款力度,“倾尽一切努力”获得受限价政策影响项目的预售许可证。

不仅如此,张亚东还给绿城定下了2021年实现3000亿元的销售目标,这给绿城带来了极大的扩张压力。

狂奔路上,绿城把“产品特长生”的人设拿开了。

另一方面,绿城在多元化业务上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在今年的“8+3”架构调整中,绿城新成立4个事业部,分别为特色房产事业部、小镇事业部、金融事业部、商管事业部。

这其中,金融事业部、商管事业部,是将此前的“11+5”中轻资产板块的资产管理集团一分为二。尤其是金融事业部,不仅由李青岸亲自督导,还在金融资质的完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今年1月8日,绿城收购了大连万达集团持有的百年人寿的全部股权。

而且经过大股东的强力整合,绿城代建业务的比重越来越高,也在不断孵化出新的业务。未来,绿城或许会成为一个多元化业务和传统业务齐头并进的公司。

结语

在绿城的前20年里,“理想主义者”宋卫平执着于追求品质;在“务实主义者”中交入主后,绿城虽然改变了一些特质,却成为了一个更加稳健和安全的绿城。

如今的绿城,都在按照中交的愿景有条不紊的发展。所以,大家也不用过于执念,一家企业,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